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图为肃南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举办“邻”距离普法微讲堂。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文/图
盛夏傍晚,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裕兴社区的广场上,一场别具一格的普法宣传活动正在举行。
这里没有传统的会场布置,也没有宣传台,仅有30余张彩色的板凳围成一个温馨的“同心圆”,打破了以往课堂式、摆台式普法的固有模式。
社区法律顾问张律师结合一起高空坠物责任认定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民法典,居民们手持《生活中的法律常识200条》,听得津津有味。
据介绍,这场将法治宣传、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融为一体的“板凳议事会”,已成为肃南县红湾寺镇创新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的鲜活样本,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以前觉得法律条文很难理解,现在张律师用‘肃南话’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都能找到法律依据。”社区居民王阿姨指着楼院微信群里分享的民法典方言版解读视频说。
针对不同居民对法律知识的多样化需求,红湾司法所勇于创新,打造了“楼院普法”新模式。他们汇聚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驻社区民警等力量,组建了“邻”距离宣讲团,将法治课堂带到了小区广场、网格驿站、居民楼下,满足了辖区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的法治需求。
截至目前,红湾司法所已根据居民反馈的普法需求,举办了24场“邻”距离普法微讲堂,覆盖居民超过2000人次。
“多亏了‘阿勒齐调解队’,让我们楼上楼下邻居的漏水纠纷圆满解决!”在肃南县红湾寺镇“阿勒齐调解室”内,居民王女士与楼上住户李女士签订了调解协议,双方互谅互让,最终达成了共同维修的解决方案。
红湾寺镇辖区内,居民间的小矛盾时有发生。红湾寺镇积极总结过往调解经验,创新推出了“345”调解机制:组建了由律师、驻社区民警、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构成的3支调解队伍;构建了镇调委会—社区调委会—网格调解站—楼栋调解点的4级调解网络;落实了听诉求、查证据、释法理、促和解、勤回访的5步工作法,绘就了一幅基层善治的新画卷。
今年以来,红湾寺镇运用该调解机制已成功化解了涉及邻里、婚姻、物业等各个领域的各类矛盾纠纷共计16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以前办个公证要跑断腿,现在家门口的‘法治驿站’就能咨询!”独居老人赵爷爷握着刚办好的遗嘱公证手续,对肃南县红湾寺镇精心打造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赞不绝口。
今年以来,红湾寺镇以镇、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和辖区7个网格站点为依托,全力构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在这个服务体系中,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专业力量被合理调配至各个网格。不仅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代办服务,还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预约上门服务等贴心举措,确保镇、社各个点位在15分钟内均可到达,线上线下服务指引实现100%全覆盖,真正让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近”享便捷。今年以来,红湾寺镇累计开展法律服务活动8场次,为105人次解答了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