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爱勇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司法局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视为筑牢法治中国根基的战略工程,精心构建“精准识别、协同联动、实效转化”三位一体的普法工作体系,推动青少年普法从“大水漫灌”迈向“精准滴灌”,让法治的种子在春雨般的浸润下,在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让普法直抵心坎
“以前上法治课,感觉离自己有点远。今天课堂上讲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同龄人身上,教我们识别网络诈骗、应对欺凌,特别实用。”近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七中学的报告厅里,刚刚听完一堂生动法治课的高一学生小王兴奋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这是通辽市青少年普法“精准滴灌”工程的生动缩影。通辽市司法局精准聚焦青少年成长中的法治认知盲区和痛点,以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核心,针对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现实风险设计“靶向”课程。在科尔沁区第七中学,律师王志杰结合真实案例,通过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形式剖析校园欺凌,讲解应对策略和求助途径,亮出各种诈骗“话术”截图,让学生们辨识陷阱,现场气氛热烈。
为了确保“滴灌”的精准性,通辽市司法局联合市教育局,构建一套“需求调研、课程研发、效果追踪”的闭环体系。学期初调研学生和教师的法治需求,联合政法干警、法律专家、优秀教师共同研发针对性强的普法课程和材料;活动后,及时收集反馈,动态调整优化内容。年初以来,全市已累计开展青少年专题普法宣传活动850余场次,覆盖学生数十万人次。
通辽市司法局精心设计“家校共育”普法模块,印制大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法治宣传手册发放给家长。“这本小册子放床头,没事翻翻,知道怎么跟孩子聊这些敏感话题了,也知道遇到问题该找谁了。”学生家长张女士说。
通辽市还创新建立“法治副校长+班主任+家长”三方联动机制,为全市365所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381名,他们不仅是法治课堂的主讲人,更是连接学校、家庭和司法机关的桥梁,定期与班主任沟通学生动态,参与家长会进行普法,共同为青少年编织起一张坚实的法治保护网。
构建普法大格局
通辽市司法局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积极撬动各方资源,推动普法工作从“单打独斗”向“合力共建”转变。
在通辽市蒙古族学校举办的“民族政策宣传月暨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现场,市司法局、市民委等多部门联合搭台,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内容融入其中,让身着民族服饰的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接受法治熏陶。
通辽市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开展“预防校园霸凌、防范帮信罪、反电信诈骗”法治宣传进校园专项行动。在通辽市第一中学,律师结合学生因出售银行卡或提供“刷脸”验证而沦为电信诈骗帮凶的沉痛案例,讲解防范“帮信罪”的构成要件、严重后果及防范要点,在座的高中生们深受震撼。据了解,此类专项行动已覆盖市直11所学校和科尔沁区1所学校,惠及师生及家长1.6万余名。
通辽市司法局与共青团通辽市委、市妇联共同打造“青心护航”等品牌项目。在青年爱里(青年之家),大学生普法志愿者组织周末法治小课堂,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初中生学习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此外,一批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老干部、心理咨询师被招募为普法志愿者,他们利用丰富的阅历和专业的知识,不仅为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还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成长指导。
法治素养见真章
在通辽市实验中学,学生们都会填写一份特别的问卷——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调查。问卷涵盖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法治观念认同度、遇事寻求法律帮助的意愿、对普法形式的评价等多个维度。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信息被通辽市司法局系统收集、分析,成为动态调整普法内容、优化普法形式的重要依据,确保普法工作始终紧贴青少年实际需求。
科尔沁区某初中学生小李,在收到一个“中奖”需先交手续费的网络信息后,立刻想起法治课上民警讲过的诈骗套路以及宣传手册里的提醒。他没有轻信,而是第一时间告诉班主任和家长,成功避免一场可能的财产损失。
据多所学校反映,通过持续精准的普法教育,学生们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认识明显提高,主动报告和抵制欺凌的行为增多;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显著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提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关乎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也从“知道名字”向“懂得运用”转变,学生主动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增强。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共建”,从“知识传递”到“行为转化”,通辽市青少年普法工作的转型升级之路清晰而坚定。一颗颗法治的种子,正通过精心的“滴灌”和全社会的滋养,在通辽青少年的心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