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非遗更“火” 普法更“活”

山东海阳创新构建“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体系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1 09:25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平妮

法治日报通讯员 徐 丹

  “民法典来护万家,婚姻财产有说法……”8月9日傍晚,在山东省海阳市里口村广场上,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起,20余名身着红色马甲及彩衣的秧歌队员踏着鼓点鱼贯而出,领队的“乐大夫”手持拂尘高唱新编唱词,身后“花鼓”“小嫚”们旋身变换队形,围观群众笑着跟唱普法唱段,在热闹中学习了法律知识。

  这场《民法典·民生篇》主题秧歌戏是海阳市推行“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工程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海阳市司法局深耕本地非遗沃土,以“顶层设计+资源活化+精准护航”为抓手,创新构建“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体系,推动非遗成为法治宣传的“活载体”,把法条化作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让非遗更“火”、普法更“活”。

  “我们把非遗的‘活态传承’优势转化为法治宣传的‘动态效能’,实现了文化保护和普法宣传双赢。”海阳市司法局局长徐东生介绍道,海阳创新构建“静态作品创作+动态展演传播+精准法律护航”三位一体模式,已在全市培育12支志愿普法秧歌队,打造3000余件法治主题非遗作品。

  “要让非遗与法治真正‘融’得进去、‘合’得自然,制度先行是关键。”海阳市司法局副局长项国巍介绍说,海阳制定出台《“非遗传承+普法宣传”工作方案》,明确跨部门协同机制,创新推出“人才双向培育”模式——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变身普法志愿者,让普法工作者走进非遗工坊学技艺,形成“专业+文化”复合型普法队伍。

  据介绍,海阳市司法局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组建调研组,对全市15处非遗工作坊、20余家民间艺术团体开展“地毯式”调研,观摩展演100余次,系统梳理出103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同时推行“三转工作法”,即将抽象法治理念转化为非遗视觉符号,如“宪法红”剪纸图腾、“民法典”泥陶浮雕,形成“见非遗即见法治”的浸润式效果;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非遗表演语言,如秧歌唱词重构法治故事、“跑灯官”念白演绎诉讼程序,实现“法条艺术解码”;将非遗活动场景转化为普法课堂,在展演中设置“法治问答擂台”,在工坊体验区设置“法治典故创作角”,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

  为推动法治传播“潮”起来,海阳创新表达路径,推出“动态展演传播+静态作品创作”。在动态展演传播中,创排《法润海韵·律动秧歌》舞台剧等作品,将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融入国家级非遗秧歌唱词中,由12支志愿普法秧歌队深入城乡巡演,惠及群众超5万人次。静态非遗作品同样成为普法“轻骑兵”:剪纸艺人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为主题创作百米长卷,泥陶传承人烧制“法不阿贵”摆件,面塑师傅捏制“人民调解”场景……推动法治元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海阳打造“非遗法治文化展示中心”,在10个非遗工坊设立普法点,并结合线上平台形成传播矩阵,推动法治主题非遗作品全时空、浸润式覆盖。开设“非遗普法手工课堂”,创新采用“动手体验+法理解读”情境教学模式,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法治主题剪纸、泥陶制作等技艺,普法志愿者同步讲解相关法律知识,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吃透”法律知识。

  “以前最怕秘方被仿冒、商标被抢注,现在有‘法治护航团’撑腰,创作更安心了!”海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倩倩的话道出了众多非遗从业者的心声。

  针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遍面临的知产侵权、维权难等痛点难点问题,海阳市司法局举办专题培训班,结合具体案例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已举办7期培训班,100余名传承人掌握了法律风险预判与维权技巧,主动维权率从30%跃升至80%。

  此外,海阳市司法局还打造“一站式”非遗法律服务平台,组织8名专业律师组建“非遗法治护航团”,每月固定两日在“非遗法律服务站”坐诊;制定“上门问诊计划”,围绕商标确权、侵权证据固定、授权合同审查和跨域维权协作等高频需求,上门提供“咨询—方案—跟踪—反馈”全流程法律支持。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难题200余件,给出维权策略80余项。

附件:

责任编辑: 操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