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法治日报通讯员 耿文晖 韦华
“服刑期间遇到房产纠纷如何处理?”“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变更有哪些条件”……
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监狱开展的民法典普法课上,罪犯们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自治区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调研组的授课教师们耐心讲解,结合法律条款给出专业回答。
对罪犯开展普法工作是桂林监狱进一步加强对特殊人群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桂林监狱统筹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工作,推动形成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多方协作,共同发力,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平安桂林、法治桂林建设贡献监狱力量。
刑罚执行“一盘棋”
余振碧是桂林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2017年,他曾前往荔浦市司法局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协助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
从给社矫人员上课的教材到针对社矫人员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余振碧将监狱的规范化管理理念和举措带到了司法局。
广西监狱戒毒警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2014年10月开始,自治区司法厅选派监狱戒毒警察到县区司法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种跨业务、跨地区、大规模、全覆盖的挂职锻炼有效提高社区矫正规范执法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
与此同时,桂林监狱进一步将教育改造内容延伸至高墙外,与桂林市司法局、桂林市雁山区司法局签订《深化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三方多次召开联席会,协商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创新教育改造方式和手段。
2024年5月,兴安县、灵川县、雁山区等地的80名社区矫正人员到桂林监狱参加警示教育活动,“沉浸式”法治教育让社区矫正人员深受触动。
“迎进来”实现监狱改造和社区矫正双向发力,“走出去”为社区矫正提供智力支持,桂林监狱将刑罚执行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建立“刑罚执行一体化”共建机制,打通协同执法“最后一公里”。
安置帮教“一条链”
阿虎(化名)因抢劫罪2014年被判死缓,刚入监时,阿虎性格暴躁,经常违反监狱规定,直到走进监狱的“召唤画室”,他才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阿虎有一点素描基础,我们邀请了专业老师指导他学习绘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重塑新生的改造,重新点燃其对生活的希望。”桂林监狱四监区警察李静说。
如今,阿虎在山水画上已小有成就。他主动申请将自己在监狱内参加绘画活动获奖的奖杯和作品寄回家里,鼓励正在就读高中的儿子积极向上。阿虎还在监狱内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归社会后要办一次个人画展。
2024年5月,民盟桂林市委和桂林监狱合作建立“黄丝带帮教”基地,帮助桂林监狱打造“召唤画室”,设立书画指导站和法律援助站,通过书画创作、普法帮教帮助罪犯改过自新。
邀请社会资源入监,“因人施教”对罪犯开展技能培训是桂林监狱安置帮教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桂林监狱共建安置帮教基地3个,签署安置帮教框架协议17个。
高墙之外,桂林监狱还与地方党委政法委、公安、司法、教育、人社、社区等部门协调对接,与社会教培机构、人力资源企业等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构造“监内改造+监外帮扶”的全周期“一条链”化工作模式,形成“大墙内外资源共享 监狱社会双向互动”的工作格局。
据了解,桂林监狱80%以上刑释人员通过在狱内掌握的绘画、机修、厨艺等技术,回归社会后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截至今年3月,已有1200多名罪犯在监狱习得书画技艺。
法治宣传“一张网”
近日,民盟桂林市委、桂林市司法局和桂林监狱针对即将释放人员联合开展广西三月三“黄丝带帮教”活动,现场有集体授课,一对一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有效增强即将释放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治教育是桂林监狱开展入监教育、出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周一是教育日,桂林监狱各监区都会开展法治课堂教育,强化罪犯法律知识的学习。
“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罪犯服刑改造的始终。”桂林监狱办公室副主任易小强介绍说,“除日常的法治教育外,在‘三月三’‘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监狱也会邀请专家、律师来监狱开展专题普法讲座等活动。”
目前,桂林监狱共有4名“法治副校长”,20多名校外法治辅导员,法治进校园活动实现常态化。桂林监狱还积极落实自治区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开展的“百警进校园 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一对一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们坚持跳出单独的执法机关去看整个执法的链条,既要惩治改造罪犯,又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长治久安。”桂林监狱二监区教导员王宇超说。
抓实“出入关”和“常态化”,桂林监狱打破了“高墙壁垒”,把法治宣传融入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等工作全过程,构建起了“狱内+狱外”“线上+线下”法治宣传矩阵。
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关得住”到“改造好”,从“单一执法”到“多元共治”,桂林监狱的实践折射出新时代监狱工作的改革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