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免罚慎罚”赋能营商沃土

解密北京东城市场主体99.1%满意度的治理密码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0 12:05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张印着393项免罚事项的清单,正悄然改变着执法者与市场主体的互动方式。

  “现在我们收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罚单,而是手把手地指导。原来执法也可以这么有温度。”几天前,一餐饮企业因排烟问题被举报,执法人员的烟道清洗提示和整改合格后的“免罚”通知,让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向《法治日报》记者连连称赞。他的话也道出众多市场主体负责人的心声。

  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全市创新推出《东城区营商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总体清单(1.0版)》,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开辟了新路径,与之配套的“执法帮”智慧执法平台持续赋能街道规范执法。截至2025年6月,全区共作出免罚决定1989件,切实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市场主体满意度高达99.1%,排名全市前五。

制度革新

  曾几何时,“以罚代管”的执法模式让不少企业苦不堪言。“罚得再多,问题还是存在,企业还是不知道怎么改。”餐饮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对过往问题的感慨,折射出传统执法的困局。

  2024年2月,东城区司法局在开展行政执法数据监测、实地调研等工作的同时,深入了解各执法单位在免罚慎罚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成效与困难,后续通过整合市级执法规则与东城实践特点,率先发布全市首个营商环境领域的区级免罚清单,涵盖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城市管理等15个重点领域393个事项,利用免罚慎罚小切口,以严明维护法律权威,以温度破解治理难题。清单明确划定“初次违法、危害轻微、及时改正”三大原则,并通过表格的形式细化393个场景下的具体适用条件,为柔性执法提供精准标尺。

  近日,东城区永定门外街道执法队员发现某餐厅未设置垃圾分类容器。经核查系初次违法且情节轻微,执法人员下达整改通知并开展普法教育。两天后完成整改的饭店,收到《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免除的罚金帮我们节省了经营成本,执法人员的普法教育更教会了我们如何规范操作。”餐厅经理说。

  据东城区司法局副局长罗胤介绍,清单发布后,东城区组织各执法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规范落实清单事项,将包容审慎的执法理念贯彻到日常监管之中。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各执法单位充分运用“扫码检查”、“双随机”抽查、非现场监管等方式精准捕捉违法线索,提升问题发现率,减少执法扰企。

  与此同时,东城区司法局加强对不予处罚案件办案情况的动态监测,提高案卷抽查比例,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通报,并通过召开专题会的形式加强交流学习,靶向提升执法单位的办案和审核能力。

闭环治理

  “免罚慎罚不是终点,而是规范经营的起点。”罗胤说,目前,东城区已构建起“检查督导—普法整改—免罚慎罚”闭环机制,让执法温度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2024年3月,东城区卫健委检查发现某酒店员工健康证过期。经核实,酒店已提前安排体检且此前无不良记录,符合清单中“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公共场所非地下空间,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数量不超过3名”的适用条件。酒店整改完成后,东城区卫健委作出不予处罚决定。

  柔性,不意味着纵容。在东城区执法部门查处的相关案件中,某地下洗浴场所安排4名无证人员上岗,超出清单的免罚条件,最终被依法处罚;某酒店因多次未设置有害垃圾桶且拒不整改,最终被依法罚款3000元。

  免罚慎罚的情形往往对应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在实践中出现的频次也相对较多。对此,东城区将免罚案例转化为普法教材,2024年先后开展法治宣传7918次,编发典型案例102个。某连锁餐饮企业主动对照清单和典型案例开展内部检查,将垃圾分类、油烟处理等要求纳入员工培训,“现在不用等执法人员来,我们自己就能发现问题,这种‘自查自纠’模式已在10家分店推广”。

  在北京市2024年度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评选中,东城区免罚慎罚制度被评为“最佳实践案例”。2024年12月,在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这一“东城样板”作为全市唯一的区级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案例,向外界系统介绍了相关经验。“免罚慎罚制度体现的是行政执法的精准度和温度,为市场主体争取更大的容错空间,营造更包容的市场环境和更人性化的经营氛围,但绝不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放纵。”东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华伟在发布会上说,对于符合免罚慎罚条件和按期整改且经复查达标的,要及时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对于拒不整改、整改不符合要求,违法情节严重、再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仍要依法依规严格进行处罚。

  记者了解到,在落实免罚慎罚清单的同时,东城区持续加大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依法严格处罚,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安全共赢。

数字赋能

  当免罚清单解决“罚不罚”的问题,“执法帮”平台则帮助执法者快速解决“准不准”的难题。这款在东城区东直门街道试点的智慧工具,正逐步升级为全区执法者的“法治大脑”。

  “过去遇到疑难问题要翻半天法律汇编,现在输入关键词就有答案。”东直门街道执法队员王维玮说,此前他在处理一起噪声举报时,饭店负责人质疑他们有无查处权限,对此,执法队员现场通过“执法帮”平台输入关键词,即时调取法律依据和司法判例,向商家予以释法解读,当事人听后当场信服。

  据介绍,“执法帮”平台涵盖了案件查询、法规查询、手机阅卷、执法文书等各类基层执法人员最需要的查询功能,同时匹配了法律咨询、协助案件、AI智能等即时沟通工具,可随时随地向在线律师咨询法律问题。现如今,“执法帮”已成为执法队员的“掌上工具书”,输入“垃圾分类”“健康证”等关键词,即可获取司法裁判观点等信息,保障了执法全过程的合法性。

  今年7月,在北京市政府下放部分行政执法权至街乡镇5周年之际,“执法帮”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司法裁判观点形成“基层执法案件法律分析报告”,成为执法监督全新模式,促推一线执法人员严格规范执法。

  有温度、有力度的执法,换来了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2024年东城区优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市场主体对东城区执法监管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99.1%,其中非常满意占比达95%。

  “从‘以罚代管’到‘以教促改’,这份答卷的背后是行政执法理念的重塑,是基层治理逻辑的升级。”东城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环介绍说,下一步,东城区将持续深化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完善更新清单事项,引导各执法单位切实提升执法服务水平,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附件:

责任编辑: 操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