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力量拧成“一股绳” 打好监督“组合拳”

毕节四个维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15:42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胡特旗

法治日报通讯员 王瑜琦

  “我们本来要去法院起诉,没想到一个投诉电话,司法局两三天就解决了问题。”近日,贵州省毕节市出租车驾驶员陈师傅感慨道。

  2023年,针对大方县交通运输局在办理出租车延续经营过程中,强制出租车公司购买安装GPS设备引发的投诉,县司法局迅速核查认定县交通运输局滥用行政权力违法,特发出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给予纠正。这一问题得到高效解决,正是毕节市强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高效化解行政争议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毕节市聚焦行政执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从制度机制、人员机构、方式创新、结果运用四个维度进行探索,构建起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推动行政执法质效持续提升,执法投诉举报和违法行政行为逐年下降。2022年,该经验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毕节经验。

  立规明矩

  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这是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必须破解的核心问题。毕节市从制度机制入手,率先构建起“1个办法统领、18个制度支撑、15个流程配套”的“1+18+15”制度体系,为监督工作立规明矩。

  毕节市围绕“谁来监督”,统一启用市、县两级执法监督局印章,推动全市563家执法部门明确内部监督机构,并配备766名专职监督人员,实现监督机构全覆盖。

  同时,毕节市探索形成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六大监督”协调体系,破解监督资源分散、监督力量薄弱、协作配合不畅的问题。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各监督主体职责任务,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工作会商、结果运用等衔接机制,让分散的监督力量拧成“一股绳”。

  联动监督

  在监督方式创新上,毕节市打好“内外联动”组合拳,与法院、检察院、纪委监委建立协作机制,组建执法监督专家库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案件回访等工作;打好“线上线下”组合拳,依托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强化统计分析,对平台识别发现的“存在一人执法、错用执法程序、当事人权利未告知、未开展法制审核、超时限办案”5类异常问题案件进行整改。在人口相对集中、商圈密集、社会治理任务较重的村居(社区)、企业、商会、行业组织等建立监督联系点91个,选聘185名行政执法监督员,打通群众监督“最后一公里”;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围绕发现的问题,以提示函、意见书、建议书等方式,监督纠正执法不当行为。

  “过去各监督主体‘各管一段’,现在通过整合‘六大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助推行政执法的质量稳步提升,行政败诉率逐年下降,新产生的违法行政行为也逐步得到遏制。”毕节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监督重点上,毕节市坚持“源头防范+专项整治”双管齐下。源头端,公布行政执法“一目录、五清单”,落实“扫码入企”制度,让执法检查“阳光透明”;完善12个裁量权基准,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尺度;对全市执法人员开展全覆盖轮训,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执法盲目性。

  专项监督则剑指高频问题领域。2022年以来,毕节市重点选取执法案件量大、投诉反映强烈、行政复议诉讼突出的部门或领域进行专项监督41批次,推进系统施治。2025年以来,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累计排查纠治问题572个,建立涉企执法管理机制186个。

  压实责任

  为强化结果运用,压实条线监督、层级监督责任,毕节市将各部门履行监督情况纳入法治督察、法治考核,对没有完成年度监督计划任务的,进行通报,倒逼监督责任落实。同时,市县司法局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会商机制,适时总结通报、推动问题整改。建立执法监督投诉举报制度和问责处理机制,针对发生的行政执法错案、重大负面执法事件等,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执法人员责任,也追究监督不力责任。截至目前,累计责令纠正执法不当行为751件,下发通报10期、典型案例214个,让“纸上监督”变为“行动自觉”。

  从制度构建到科技赋能,从重点整治到结果运用,毕节市以四个维度织密行政执法监督网,不仅提升了执法公信力,更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据悉,下一步,毕节市将依托正在升级的贵州省执法监督平台,拓展跨部门执法信息数据汇聚共享;深化“六大监督”协同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整治;紧盯新问题建章立制,推动执法监督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