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琦:带着问题去工作
发布时间:2019-01-11 21:26:52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找办法,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纪委书记汤琦秉持的工作理念。在他眼里,“问题”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他取得工作成效的重要法宝。连续4年区级优秀公务员、连续3年市级纪检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汤琦将工作方法化为工作成效的真实体现。

  炼就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汤琦从来不回避、不应付了事。

  群众来访,一件一件耐心听;打开信件,一条一条认真理……汤琦在梳理问题时,总要问出个一二三来,不弄清来龙去脉,不肯罢休。

  “不查清问题,信访不结案。如果我们自己心里都没底,又怎么向群众交代?”汤琦说。

  早年,有一个反映村级工程招投标违纪问题的信访,持续不断。汤琦了解情况后,一头扎进档案室,仔仔细细地查阅了该村8年以来所有的招投标案卷,逐家记录投标企业,然后进行比对、分析,最终发现5家投标企业的委托人都是中标人的直系亲属。找到了这一线索,整个信访件顺利突破。

  相关人员被处理到位后,汤琦并没有止步于单个问题的解决。他从点到面地剖析工程招投标监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撰写了专题信访建议,得到区政府的重视,也填补了当时每年数百亿工程建设资金监管的空白点。

  两年前,一对夫妻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他,反映20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汤琦和同事们查档、走访、调查,牵头召开协调会,从泛黄的资料中抽丝剥茧,奋战3天后,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这个“老”问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汤琦来说,很多问题的突破始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为什么一些“蛛丝马迹”偏偏在他面前“露了馅”?这源于他的一颗好奇心、一份认真劲。也正因为如此,炼就了他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也成就了他熟悉政策和精通业务的“多面手”。他对信访突出领域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沿革如数家珍,对农村土地问题、农民建房问题、拆迁问题等相关的法规、政策、制度了然于胸。

  “遇到问题,我们经常找他咨询,他看问题准,给我们的建议也很准。”很多请教过汤琦的同事都这样评价,同事们都称他为“政策通”“一口清”“活字典”。

  把问题当课题,办法从中来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汤琦希望问题不仅能够解决,更希望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

  “汤书记刚到任的时候,把历年来的纪检信访件和案卷资料全部翻了个遍。”义桥镇纪委副书记孙启傲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说,“短短几天时间,他就把全镇易发多发的问题列出了清单,并厘清了解决思路。”

  “信访反映最多的是村级务工费、赔产费等开支中的‘猫腻’问题。”汤琦在问题清单上,画出了第一个重点——村级财务支出乱象。“厘清了问题,更要清楚问题所在的环境,这样才能找到办法。”他在查阅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一线,多渠道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时间长,人员多,取证难,重复信访、越级信访恶性循环……这些问题实实在在摆在汤琦面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都是现金支付,缺乏书面证据,给信访问题的查处带来较大的困难。”想到这里,汤琦来了灵感。

  “能不能不使用现金支付,改用银行转账支付,直接杜绝村干部以务工费等名义套取集体资金的机会,也让村民把银行流水账看得明明白白?”在义桥镇纪委的信访分析会上,汤琦的一番话启发了大家。

  于是,他联合组织办、经管站工作人员,一起摸排务工费、赔产费、补偿款、小额票据等五大类用现金支付的项目,以河西村为试点,率先实行银行转账支付。

  “使用银行卡支付以后,彻底减轻了报账员的负担,也减少了差错,很大程度上预防了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河西村监委主任洪妙祥深有体会,这项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连声称赞,更重要的是,反映村干部村级财务支出方面的信访举报几乎没有了。

  正是在与一个个问题的交锋中,汤琦找到了不少金点子,以问题为师、与问题为友,已经成为他的习惯。面对义桥镇政府投资项目逐年增多,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行为时有发生的情况,汤琦倡导实施“刷脸”实时监管,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工地,强化纪委的再监督,真正确保民心工程的“安全”。

  “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取,我们就实地取材,针对问题制定义桥版的小微权力清单管理办法。”汤琦认为,问题导向的最终目标是效果导向,关键是办法要管用有效,他希望他们的探索试点能为全区提供义桥经验。(王银秀)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