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二十七级台阶”
发布时间:2018-07-31 21:00:27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晴空无云,阳光仿佛能直接照进人的心里。

  “引滦入津不仅仅是一项输水工程,更是伟大祖国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强大的象征。”当94岁的刘江拿起一本边角早已开裂的旧相册,仔细地看着那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时,眼眶有些泛红。他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宣传工作者,但是我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一定要把这个伟大工程中的英模事迹搬上银屏,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为我们生活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刘江,中国影坛标志性的老艺术家,一句“高,实在是高”成了那些年很多人的口头禅,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又让多少人对这个角色“恨之入骨”。他是《地道战》里的汤司令,是《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是《西游记》里的阎罗王……戏里,他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大反派;戏外,他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刘江。从1946年参军进入文工团,到被编入野战军主力部队的文艺宣传队;从1958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到离休后继续从事文艺工作,刘江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他最热爱的舞台和演艺事业。

  1983年初,已临近退休的刘江突然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导演并拍摄一部反映引滦入津工程的电视剧,片名就叫《五百二十七级台阶》。

  在给刘江留下难忘印象的这张照片中,记者看到他头戴一顶工程帽,正在和三名解放军工程兵剧团的演员说下一场的戏。刘江说,为了把这场雨戏演好、演得更生动,剧组所有人都坚持在真实的大雨中演出,浑身上下都淋湿了,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剧本是现场的工程兵们自己创作的,演员都是来自一线的工程兵战士,讲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刘江抬起头,眼神中满是坚定,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我们被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感动,暗暗较劲,一定要把戏拍好!”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工程,自1982年5月动工至1983年9月建成,从大黑汀水库开始,经迁西、遵化进入天津市,全长234公里,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整治河道108公里,开挖明渠64公里。通水后,极大地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困难,成为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刘江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当时大家都被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好政策所鼓舞激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着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在那个没有先进的挖掘设备的年代,为了早日解决天津的水荒,战士们提出了“长隧短打”的设想,同时开凿17个通往引水隧洞的支洞,加上进出口,开辟36个工作面同时掘进。

  “其中十二号洞是所有隧洞中洞井最深、石质最差、塌方最多的地方,从坑道顶部下到作业面,每个工程建设者每天都要上下527级台阶。与建设者同行,剧组人员背着沉重的摄影装备也是如此。”刘江说:“这527级台阶是解放军战士们一锹一铲挖出来的,这一个个隧洞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22名建设者永远地长眠在了引滦入津的工地上,和他们比,我们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在全体剧组人员的努力下,电视剧仅用了20天就拍摄完成。1984年9月10日,也就是引滦入津工程通水的前一日,该剧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放,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热烈反响。人们都被剧中一个个真实的英雄故事深深触动,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我们只是宣传者,那些默默付出的战士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拍出来,让所有人都铭记在心。”刘江反复地念叨着。

  说起拍摄该剧给他带来最深的体会,刘江认为,真实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到一线去,与引滦入津工程建设者同吃同住,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并多次对剧本进行修改。“如果说,我为该剧的成功播出做了一些工作,那就是让其更真实地再现了建设者的生活,更真实地展现了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刘江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虽然已经离休多年,但刘江始终心系中国的电影艺术事业。前段时间,他特地去看了热映的《厉害了,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快,建设得越来越好……后代享福了!”刘江激动地说。(记者 袁海涛 实习记者 陈乔)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