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的贴心人
发布时间:2022-06-13 19:30: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中国纪检监察报通讯员 谢静逸 邓晓 王廷志

  “您工作细致入微,让我们‘无声胜有声’。”

  “雨打风吹,在您心里,聋哑人的事永远是大事。”

  ……

  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区“巧姐无声警务室”的墙上,贴满了聋哑人写的爱心便签,这些看起来不算工整的字迹感谢的是一名叫何巧的社区民警。多年以来,何巧就像一座“桥梁”,在聋哑人居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从不“堵车”、有矛盾也从不“加塞”的桥,用爱心温暖着这里的居民。三八妇女节前夕,何巧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基层民警”“中国好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等诸多荣誉。

  2014年,何巧调入磁器口派出所工作,辖区的磁建村社区是重庆市原高压开关厂所在地,安置了161名聋哑职工。不少聋哑人比较自卑,加上生活圈子狭小封闭,小区内一度矛盾纠纷频发,先后换了多个物业经理也没能解决问题。因为工作难度大,磁建村社区如同烫手山芋,哪个社区民警都感到头疼。“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让我试试吧。”了解情况后的何巧主动请缨去磁建村社区任社区民警。

  然而,信心满满的何巧,一上岗就碰了壁——她看不懂手语,无法与聋哑群众进行交流!于是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无奈一些聋哑群众文化水平有限,根本无法用文字顺畅交流。看着聋哑群众用手语焦急比划,何巧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会手语!”

  于是,何巧自费报名参加重庆师范大学手语培训班,并向聋哑群众拜师学艺。通过刻苦学习,她终于掌握了手语交流技巧,同时也在与“聋哑师父”们的交流谈心中,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2015年4月的一天,聋哑人付燕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走失了,她焦急万分,到处寻找父亲,一路上不停用手比划着向他人求助,可是没有人知道她想要表达什么。无奈之下,付燕只好去找正在生病住院的何巧,用手语表达道:“何警官,您能不能帮帮我,我爸爸不见了。”何巧明白后,二话没说,立刻从病床上爬了起来,帮付燕四处寻找,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才将老人找到并安全送回家。

  一次,正在社区巡逻的何巧,看到聋哑老人老傅身上有伤,她主动上前用手语问道:“您身上怎么有一大片淤青呀?”起初老傅不愿表达,在何巧的再三追问下,老傅才告诉何巧自己是被喝醉酒的邻居打伤的,因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惹不起他,所以不想再追究了。何巧知道后表情严肃地告诉老傅:“不要觉得自己是残疾人就低人一等,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接下来的几天里,何巧调查核实了事情的详细经过,不但让醉酒邻居向老傅赔礼道歉,并让他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

  聋哑残疾人夏某,自幼被父母遗弃,一直居无定所。何巧多次与残联、社区沟通协商,为夏某在小区里争取了一间住房,让一直寄人篱下的夏某有了自己的家。听障少年小李,因为身体残疾一度自暴自弃,想要辍学。何巧一边联系心理咨询师对小李进行疏导,一边在生活上给予小李细心照料,让小李不仅重返校园,还刻苦学习、进步很大,得到了学校的通报表扬。“何阿姨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给了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小李感激地说。

  在磁建村社区工作的8年时间里,何巧帮助这里的特殊群众排忧解难几百件,逐渐成为了社区里重要的一分子。

  磁建村社区聋哑群体数量庞大,却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何巧通过多方协调,于2019年初在这里建成了“巧姐无声警务室”。50平方米的无声警务室既时尚又温馨:墙面上,接待、预约、报警、救助等办事流程清晰易懂;便民台上,聋哑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急救药品、手写交流册等一应俱全;角落里,专门为聋哑群众设置的调解室、谈心角、学习室等功能区一个不少。何巧用实际行动向听障群众证明:“如果世界被按下了静音键,我们还可以用心倾听、用爱交流。”

  最近,何巧又将普法课堂搬进了无声警务室,她用手语向聋哑群众耐心讲解《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还为他们开展防诈骗宣传,提醒聋哑老人们捂紧自己的钱包。“我们在普法课堂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法律知识,知道了如何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也懂得了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刚刚上完普法课的聋哑人小王表示。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