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血传递爱和温暖
发布时间:2022-08-09 15:23: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中国纪检监察报通讯员 耿蓉

  “我们献出的血液能够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甚至能挽救他们的生命,我感到很快乐。”7月26日,在云南省新平县纪委监委“扬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党日活动中,第四纪检监察室四级调研员周勇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全家义务献血的故事。

  十多年来,周勇全家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给病患带来生的希望,向社会传递了温暖和爱心。因为在无偿献血活动中突出的贡献,周勇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早在2005年,周勇的妻子李美云就已经开始献血了。每次献血后,李美云都会给周勇讲述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各种血液病以及实行外科手术的伤员,需要靠输血来救治。由于血液不能人工制造或是用其他的物质所代替,只有靠广大健康的、适龄的公民献血来获取,所以,无偿献血就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李美云还告诉周勇:“献血会刺激人体造血功能的完善,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还能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在妻子的影响下,周勇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从此成为一名固定无偿献血者。

  回忆起第一次无偿献血,周勇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只是听妻子说献血车来了,便决定和妻子一同前往献血。刚开始,周勇还是有一点紧张的,但经过工作人员的讲解,他了解了适当献血可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病率等好处,于是就没有那么紧张了。“医生轻轻地将针头扎入皮肤,有一点点痛,并无其他不适,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初次成功献血300ml的周勇内心激动,充满自豪感,因为这小小的一袋血,可能会抢救一个人的生命,帮助一个家庭!

  周勇看过一个医院用血真实境况的纪录片,临床输血科主管大夫每天都在盘算怎么分配用血。“外科内科都要用,120突然送来的病人要不要先用血,有的病人病情严重,需要尽快手术会不会又要申请手术用血?”这种血荒状态的直接原因是献血率低。此后,周勇便经常献血,他想用自己的热血挽救尽可能多的病人。

  尽管献了20次血,但周勇一本献血证都没有留存。“最开始还保留了献血证,觉得有纪念意义,但搬家时不小心遗失了。后来经常去献血,也就不要献血证了,意义存放在心里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证明。”周勇说。

  在经历过多次无偿献血后,周勇对于献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我一个人一年仅仅只能献两次,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能够献更多的血液,就有更多的患者得到救助。”为此,周勇便成了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发动单位的同事及亲朋好友都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

  周勇凭自己多年来献血的经验告诉家人和朋友:“我们无偿献一次血可以挽救一个生命,血可以再生,生命一旦失去就永远不会再有,因此能够无偿献血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自豪的事;而且献血后体内血液量减少,可以刺激骨髓加速血细胞的再生,造血机能旺盛,新的血液很快产生,这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这么多年,你们看看我的身体比以前更健康了呀。”周勇说,“每当看到血站发来‘你献出的血液经检验合格,即将用于患者救治’的信息时,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

  有一次,周勇献血回家后一直等待着“血液检验合格”的手机短信,却迟迟不见,等来的却是“因转氨酶高,血液检验不合格”的消息。对于周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噩耗”。

  自此,周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健身,而且特别注重饮食健康、作息规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半年后,他再次献血,终于接到了“血液检验合格”的通知。周勇兴奋不已,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

  2021年、2022年,周勇的母亲因贫血两次住院输血治疗,在病房里焦急地走来走去的周勇,从未向医生透露自己是一名无偿献血者。母亲出院时,周勇也未向医院和任何部门提出过报销、减免费用等要求,本该享受的“用血优待”,周勇只字未提。

  对于此事,周勇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献血并不要求任何回报,国家的政策是好的,要把这样的优待政策留给真正需要的人,我有能力为母亲治病,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