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发布时间:2021-01-06 20:41:51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如何治理国家,古人有许多独到而深邃的见解,宋代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便是一例。这句话出自《思治论》,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思治论》写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彼时苏轼刚踏上仕途,其革故鼎新的心境跃然纸上。当时,北宋统治者治理国家已捉襟见肘,存在“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即经济、军事、用人三大“隐患”。对此,苏轼指出“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是什么没有“立”起来呢?“夫所贵于立者,以其规摹先定也。古之君子,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故其应也有候,而其成也有形……是故其用力省而成功速。”这里讲的“规摹”,就是把目标立起来,把制度、程式立起来,让人们有所向往,正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朝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没有舵的船,随水漂流,没有嚼子的马,任意奔驰,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一个人成事,需要确定既有高度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能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在于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从1953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正在冲刺收官的“十三五”规划,我们与时俱进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瞻远瞩,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全会提出的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催人奋进,“十四五”时期“六个新”的具体目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回望“十三五”,前瞻“十四五”,远眺二○三五年,辉煌的成就,宏伟的前景,给人信心和力量。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从如此长远的视角、如此宏大的格局来规划未来、标定航向,并团结亿万群众齐心协力以求之、胼手胝足以赴之。

  今天,向着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奋进,要拿出“勇”的胆气、“专”的执着、“强”的意志,即使面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难风险,也决不退缩,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想方设法扫除一切“拦路虎”。唯有如此,才能把宏伟蓝图变成辉煌现实,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向贤彪)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