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园里话行知
发布时间:2021-12-20 16:01: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戚志枫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入冬以来,南京行知园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前来瞻仰这位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行知园坐落在南京市幕府山景区的劳山脚下,绿草如茵,静谧安详,这里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现更名为南京晓庄学院)原址的核心区域,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发源地和实践地。

  一个世纪前,在动荡积弱的旧中国,年轻的陶行知积极寻求富民强国的理想道路,他把杜威的教育哲学引进中国,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教育哲学以及“生活教育”“做中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成为当时中国教育变革的一面旗帜。

  为了推广平民教育,陶行知放弃了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将挣来的钱大部分用作办学救国,小部分用来接济经济窘困的国内工学团、生活教育社同志、朋友及小孩子们。陶行知个人生活非常简朴,他粗衣劣食,仅求温饱。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筹建过程中,他亲自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并写下一首《自立歌》与师生共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陶行知毕生倡行廉洁奉公、克勤克俭。他经常风餐露宿,到处募集资金,立志要“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有一次陶行知应邀赴璧山讲座,后因故未去,因此他特意将别人为他垫付的旅费汇返。他提出建立合理有效的预决算制度和财务人事机制,实行“凡是银钱进出,必须经两个人看过签字”“一切账目及决算,必须有专家的审查,每半年或一年审查一次皆可。要使账目清楚,以免公款之损失”,意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避免腐败发生。

  陶行知先生常说“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他献身教育事业,始终没有为自己谋私产。在重庆,他安家于破碉堡中;在上海,他居住在同乡的小饭店旁;在南京,他住在学校里的茅草土墙屋。1946年7月25日去世时,他的身边只是常穿的一套旧衣服和一双破皮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最好的写照。有所知,方可有所行。在行知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晓庄学子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也毅然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学习条件,积极投身到乡村教育中。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