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 不当县长闹革命
发布时间:2022-08-02 10:56: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张俊杰

  鄂西北老河口市袁冲乡有一个袁冲村,这里出了一个不当县长闹革命的袁书堂。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当时,就在汉口以北十几公里的黄陂县政府大院里,43岁的县长袁书堂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前一年,袁书堂刚在董必武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了蒲圻和武昌两个县的县长。“七一五”之后两个月,又转任黄陂县的县长。白色恐怖下,袁书堂利用县长的身份,与中共鄂东特委里应外合,营救了不少革命同志,但与此同时,他的行为也引起了当地士绅们的注意。他们一面向上举报,一面组织对袁书堂的暗杀行动。

  1927年11月,袁书堂的共产党员身份被黄陂封建势力侦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到底是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重新当回国民党县长,安心享福?还是放弃县长的位子,继续投身革命?袁书堂需要尽快作出决定。

  当时作为一个国民党的县长,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两三百大洋,这是个啥概念呢?当时猪肉价格一斤大概是三毛钱,在北京买个四合院大概就是三四百大洋。所以你看这个诱惑有多大呀!要是选择继续做一名共产党员闹革命,不光这些都没有了不说,还随时可能会牺牲。

  袁书堂出生于袁冲乡的一个大户人家,当时袁冲附近的几百亩土地都是袁家的产业。辛亥革命后,27岁的袁书堂投身革命,与董必武相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实,在正式入党之前,袁书堂已经为共产党做了不少工作了,也经历过长期的磨炼和考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袁书堂决定,坚守自己的信仰。

  袁书堂先是秘密化装,连夜从黄陂赶到武汉,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并把随身携带的县长大印和一笔县里的款项带给了党组织。又找自己的外甥女借了八十块钱当路费,回到家乡老河口,按党组织给自己委派的任务,在鄂北这种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寻找机会,打开新局面。

  老河口,当时称作光化县,是四省物资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1927年底,回到老家的袁书堂与其他从各地前来的三十多名党员会合。不过,他们很快发现,由于当地群众基础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暂时还不具备武装起义的条件。于是,袁书堂提议,先对当地群众进行教育,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袁书堂说服自己的父母,腾出家里的3间房屋,开办“贫民学校”。他亲自授课,教大家读书识字,讲授革命道理。到1928年初,袁书堂已经在袁冲发展了10多名新党员。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袁书堂和其他党员一起带领大家修河渠,挖堰塘,兴修水利,改旱地为水田,还动员大家种蔬菜和水果改善生活。老百姓的生活变好了,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经过袁书堂的工作,袁冲一带逐渐成为整个鄂北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当时各县党组织到光化联系工作的同志,都住在袁书堂的家里,一时间,袁书堂的家里人来人往,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饭店”。

  1930年4月,中共鄂北特委召开光化、枣阳等五县负责人会议,决定举行五县起义,袁书堂为总指挥。5月4日晚上,大家正在袁书堂家里开会时,当地土豪劣绅勾结一伙土匪,前来偷袭。一阵激烈枪战过后,袁书堂等4人不幸中弹牺牲。

  袁书堂牺牲后,五县大暴动暂时中止,不过他们用鲜血撒下的革命火种,日后却在鄂北地区成燎原之势。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