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读诗 | 秋读朱熹
发布时间:2022-10-09 21:31: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顾文静 陈炊

  写秋的诗句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大部分诗句里的秋天,萧瑟肃杀又带几分寂寥,而朱熹笔下的秋天却别有情怀。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果说同为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秋声一半在虫鸣”,那么朱熹的另一半秋声,大抵就是朗朗读书声。已是暮年的朱熹在这首劝学诗中感慨时光飞逝,却不自怜自弃,而是回顾自己寒窗苦读的经历,劝勉后辈惜取少年时,莫负好时光。

  朱熹的好学,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

  朱熹14岁时,父亲朱松便病重不治,母亲祝氏苦苦支撑,悉心抚育。据记载,朱熹“早岁孤露,提携教育,实赖母慈。”在闽北,也广为流传朱熹母亲“煮莲教子”的故事。

  朱熹的一生,有一大半时光是在奉母治学中度过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是朱熹母亲六十岁生日。而立之年的朱熹却依然如老莱子一般,娱亲奉母。他亲自行祝寿仪,并作诗为母亲庆生。“秋风萧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字里行间满是对顾复之恩的感念和对母亲健康的祈愿。

  白露化霜,鸿雁南归,倏而又是一秋。

  历经几番人生起落后的朱熹潜心学问,要为理学整合出一个精妙的体系。他原本大可不理世事,学做桃花源中人。然而,在萧瑟寒秋,夜不能寐的他挥笔写道:“秋堂天气清,坐久寒露滴。幽独不自怜,兹心竟谁识。读书久已懒,理郡更无术。独有忧世心,寒灯共萧瑟。”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那场洪灾导致饥民遍地,那景象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他终究放不下世事,更放不下百姓。在这个萧瑟的秋夜里,他独对寒灯,为民思、为国忧。

  纵观朱熹一生,历经南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虽然宦海坎坷曲折,但他凭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天下的热血,在每一任上都努力为百姓多做实事。几番出仕入仕,他经历岁月的雨雪风霜,由春华走向秋实。去任而归的朱熹感叹“出山今几时,忽忽岁再秋。江湖岂不永,我兴终悠悠。”他释怀过去种种,在麻阳溪畔筑室定居,并在此创办了著名的“考亭书院”,著书讲学,传道授业,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

  “一雨散林表,清阴生广庭。喜兹新秋夜,起向高斋行。烦歊获暂祛,凉氛集华缨。沉沉远林气,惬此端居情。节物坐如此,抚世襟方盈。归当息华念,超遥悟无生。”青年时的朱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抒端居之乐、归隐之情。当年忽而一阵秋风,带来悄然无声的秋雨,淅淅沥沥、层层凉凉,落在林间,落在庭院,也落在专注于学禅问道的朱熹心房。多年之后,经历世事沧桑,步入暮年的他,早已心素如简。秋风、秋雨于他,也许就只是“天凉好个秋”吧。

  少年,中年,暮年,朱熹的秋天似乎并不全是美好,但他却总能抱起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秋日读诗,读朱熹诗作,是观照自我,是在诗作中度过百十个秋,是从秋日里读懂人生百般滋味。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