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中国行 | 东坡故里 竹韵生香
发布时间:2022-12-23 10:38: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苏轼《潇湘竹石图》(资料图片)

  汪曦永 陈薇

  距成都西南大约八十公里,在千古祥云辐照的峨眉山影映中,岷江与青衣江环抱之处,便是眉山,古称眉州。

  蟆颐山的小山丘下,广袤的平原上,竹林点缀处处。一江五河沿岸的竹长廊,东西两山的竹海郁郁葱葱,村社人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成笼竹林卫护,真是“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树自扶疏”。

  人类对于竹的编织利用,历史久远。据《蚕丛氏的故乡》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眉州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唐文宗太和年间,当地人张武率领老百姓编竹篓装上石块,采用竹络拦河筑堰,修堤护岸治理岷江水患,并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距今千年仍在灌溉农田。

  清代光绪年间,眉州竹编“宫扇”被列为朝廷贡品;抗战时期,在捐助川军出川抗战的细竹丝斗笠和扇子上,眉山人编织出了“驱逐日寇”“抗战到底”“救亡图存”“还我河山”的字样,赠与抗日将士遮风挡雨……眉州人的生活早已与竹紧密相连,竹文化在眉州留下了深深烙印。

  市中心城区的古纱縠行街上,“三苏故里”赫然醒目。自大门进入,一道漆有绿油的影壁之后,是一栋中型有庭院的房子,墙外是千百竿翠竹构成的竹林。

  东坡故里,竹韵生香。据说到眉州定要到“三苏祠”看竹,否则就是白来一趟。

  竹被中国人赋予特有的君子品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竹泼洒笔墨颇多。苏东坡在为文同所作的《墨君堂记》中,详细地描述了竹的美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东坡有感于竹之魅力,创作无数经典诗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尽显竹的清雅脱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彰显竹的恬淡快意。“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诠释竹的刚毅坚贞……苏东坡一生写竹爱竹居于竹,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笔下与“竹”有关的诗词多达50多首,不仅写透了竹的气韵风骨,也写尽了他一生的浮沉变化。

  苏东坡是一座奇崛的文化高峰,千百年来,有许多人热爱这位大文豪。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卓绝,二则是由于他正直而豁达的人格魅力。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精神的骨干,风格文章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与其说是看竹,其实是想更多地了解东坡的传奇人生。

  站在“三苏祠”前,品读一方文竹前“守其初心”的石刻,更让人不禁联想起许多故事。

  “守其初心”出自苏轼的《杭州召还乞郡状》,原文是“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当时苏轼仕途受挫,但他不阿谀奉承,表明自己的政治操守,表示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始终不变。

  的确如此,东坡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十岁时就立志要做范滂那样“刚正不阿,忠直敢言”的人,始终不改初衷,坚持自己刚正不阿的人格,将美德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宋代的眉州,文化底蕴深厚、文教兴盛,苏东坡正是根植于眉州这片文蕴深厚的诗书沃土。当时的西蜀眉州是著名的诗书之乡,这里民风淳朴,男女老幼皆好学习,都要读书用礼。眉州城里有一处“孙氏书楼”闻名天下,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创建人是眉州读书人、藏书家孙长儒。北宋印刷术发达,眉州因为诗书之风很盛,成了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之乡(杭州、建阳和眉州)之一。

  苏家的书房中称得上是经史子集,卷帙浩繁,可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世代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东坡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有书为伴,与竹为邻,这是读书之人的修贤乐趣,无疑成为东坡成长的重要基石。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这一佳联出自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述说其父苏洵闭门读书,与史经臣、任师中交往的事。关于这幅对联后世还演绎出一段趣事。一年春节,明代主持撰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将这一对联改造成一副新联贴在了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我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人把竹子砍了。没想到解缙大笔一挥改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非常恼火,将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缙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解缙的机智,让员外无可奈何。

  外表看来东坡诙谐风趣,他的内在精神生命却坚不可摧。苏东坡起伏跌宕的一生,让人倍感敬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清代李育的《东坡笠屐图》纸本,设色写意。画中苏东坡身形魁梧,头戴竹笠,脚着木屐,衣裾帽带,趋步向前,传神生动,意趣盎然。画家在粗笔放纵的白描写意人物技法上,以轻快灵动的笔触描绘出东坡出游的闲适姿态。作品上方款识:苏东坡闲时,每出游郊外,凡一丘一壑,寓诸目即寄以情。故在地自有佳境。尝于乡村人家午餐,值天雨,未携舆从,于时批青蓑盖篛笠,城市中群就望之,觉别饶风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一生经历了很多风波,大半辈子都在贬谪中度过,但都以宽广的胸怀坦然处之。不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不忘为官之本,总能以饱含深情的双眼去观照身边的人和物。因此,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他都能把“失意”活成“诗意”,始终坚定清正廉洁的为政操守,躬身践行“非义不取”的人生诺言。

  苏东坡40年的从政生涯中,担任8州太守,就任吏部兵部礼部3部尚书,先后被贬4州,曾担任翰林学士。然而,无论得意失意,无论荒野庙堂,他都仁心爱民。初仕凤翔,改革衙前役,减轻民众所受衙差奴役之苦;在密州灭蝗虫救灾,救活数千人;在徐州抗洪守城,硬将洪水挡在城外;在颍州阻止挖掘八丈沟,避免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面子工程;在杭州疏浚两河,整治六井,全面治理西湖,修筑苏堤……“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

  东坡一生种竹、爱竹、咏竹,也画竹,他创导出了新的文人画,使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

  苏东坡崇尚体现人品节操的君子画,同他本人的人品、才识和性情分不开。《潇湘竹石图》是东坡十分著名的水墨作品,画与君子关联,竹中空外直,有节耐寒,最适合比喻君子的正直、谦虚和气节。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体现出高洁的寓意。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东坡的画竹名句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只有认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在画作中贯入自己的精神。东坡的文人画被其本人称为“士人画”,认为“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在古代,士人同文人是有区别的。士要通六艺,士大夫要有修齐治平的信念和担当,礼义廉耻的操守。正如东坡在“高逸人品”和“不可荣辱”方面,一生志存高远,心系家国,而且进退不改其志,荣辱不易初心。道德、文章、人格魅力冠绝时辈,人以“坡仙”称之。

  常以虚竹感怀,常以节制克己,努力在点滴中培养竹之情怀,追求竹之境界,呈现竹之风雅。东坡的浩然正气,犹如天地间一株奇竹,铮铮铁骨如青竹般劲挺。东坡的名字不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与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传世不朽的。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