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每个人品性的高尚。不管是涵养社会新风,还是营造良好政风,都需要良好的品性作保证。
六尺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英可贵的品性。身为高官,张英不仗势欺人,不与他人争利益,用个人魅力赢得乡邻。这就是品性的价值。张氏家族从张英开始人才辈出,12人位列翰林,次子张廷玉历经三朝、为相20多年。不仅如此,张英、张廷玉分别写有《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的家训,被后世奉为经典。
不仅张氏家族,面对类似的事情,曾国藩在家训中曾说: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当年,曾家也因盖新房,与邻居因为宅基地起了争执。主持家务的曾国藩二弟曾国潢是个非常霸道的人,因为这事要到县衙打官司。家人修书一封给曾国藩,让他“摆平”当地衙门。曾国藩看完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来教育弟弟,让他以此为戒,勿与邻里争利。信的最后,曾国藩还附了张英那首著名的诗。曾国潢看后,接受了大哥的教育,主动把地基缩后了三尺。邻居一看不好意思,也主动让出一些地基,让曾家扩建了新宅。
历史的演绎惊人的相似,但其中一个道理却是永恒的,那就是相互争利益,只能是两败俱伤;与个人争品性,则能弘扬礼让、彰显大道,化干戈为玉帛。中国人自古以来,倡导“讲求大我、摒弃小我,追求团结、反对纷争”的和合文化。但要让和合文化大放异彩,需要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无数像张英、曾国藩那样高风亮节、海纳百川的为官者。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不追求名利地位,主动谦让的人,道德品性会不断增进。为官者是群众行为的导向,最应该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格言联璧》写道:“读书为身上之用,而人以为纸上之用;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为享福之地。”品性高尚的为官者,之所以千古流芳,就是因为他们以身作则、造福人民,而不是追逐物质利益、丢掉气节风骨。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先进性、纯洁性,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讲政德、重品性。很多共产党人注重加强党性锤炼,坚持“三省吾身”,不断反省自我、检视自我、革新自我,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许光达同志得知自己被毛泽东同志提名、准备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郑重写下《降衔申请》:“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毛泽东读后赞誉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的明镜啊!”事实证明,不搞利益之争,注重反思自我,是一种高尚品德和人格修养,是共产党人从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
争利益还是强品性,体现了党员干部两种不同的境界。现实生活中,那些一见利益就争、一见好处就上的党员干部,会被物质蒙蔽双眼,被物欲吞噬内心,最终破纪破法,走上不归路。相反,那些注重品性、保持节操的党员干部,则永远受人敬仰,恒久地立在人们的心碑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党员干部要想让人信服,最重要的就是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在品性修养上走在前列。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砥砺气节操守、磨砺风骨品格,不断涵养政治大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身修为、常悟常进,才能挺直脊梁、干净清爽,成为一名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