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家体育场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刘平 摄
从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第86届国际刑警大会,有一个名字始终与近年来的主场外交活动相伴,它就是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国家会议中心。
10年前,国家会议中心承担着北京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主新闻中心和击剑馆等多项任务;10年后,这里已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会展中心。“北京奥运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十年,越来越多的重要国际会议在北京举办,我们会展人切实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会议中心党委副书记孙江见证了国家会议中心从奥运新闻中心到亚洲最大会议中心的改变与发展,也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主场外交。“外国朋友说,奥运会后,他们所接触的中国人,气质由里到外都变了,更加从容、自信、沉着。”
北京奥运,使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十年来,中国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目前,已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伙伴关系。
北京奥运,让中国企业直接站到世界最高品牌展示台上。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世界杯上,万达、海信等7家中国企业成为世界杯的赞助商,这在之前几乎不可想象。一家外国媒体评价说,今年中国企业赞助世界杯创下新高,打破了美欧日企业包揽世界杯赞助席位的局面。
“过去十年,伊利从最初的服务赛事,到投身于更广泛的中国奥运事业,再到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打造活力冬奥学院,成长历程清晰可见。”作为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赞助商,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说,这既是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将奥林匹克精神付诸行动的过程。
更多中国人则习惯了全球化的生活和购物。在韩国首尔明洞,到处都是护肤品的中文广告;在毛里求斯,首张海外微信电话卡诞生,中国游客可以用免费的流量刷朋友圈;在全球十大机场,购物可直接刷支付宝……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以更加成熟、自主的方式认识世界。
奥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交往理念。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改革和治理机制改革,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近年来,中国努力实施并坚定维护的,正是为了构建一个符合现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根本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看来,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今天,北京已进入2022年冬奥会周期,“在冬奥会舞台上,我们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