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7日发布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显示,贵州省委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将中央巡视组指出的扶贫领域问题细化为4大类20个问题,做了以下整改工作。
着力解决不严不细不实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贫困人口漏评、错评和贫困人口错退等“五个专项治理”,在今年内完成查缺补漏、纠偏改错,之后不断巩固提升,高标准保持扶持对象精准度。
大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抓好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科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今年以来共选派429名科技副职、1221名科技特派员和7364名农业辅导员充实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大力拓展省内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对接广州、上海、重庆等省外市场,多形式多批次组织开展“黔货粤品”“黔菜入沪”等省外市场对接促销活动,切实提高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调增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销实效,帮助农户实实在在增收。下一步,省委将继续坚持以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强化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双服务”,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因市因人而异合理选择产业,逐个产品落实好产销衔接,逐个环节落实好利益联结,重点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优调强,确保扶贫产业契合市场需求、符合产地实际,确保农民增收、群众满意。
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将填表报数作为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扶贫系统填报任务清理工作,明确除国务院扶贫办规定的相关填报任务保留外,各级扶贫办不得安排基层填表报数。围绕扶贫核心业务建立数据比对联动机制,已比对和融合25家省直部门扶贫领域相关业务数据2300余万条、278项各类指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参观,明确省对县的考核每年不超过2次,指导各地精简考核评估,坚持以暗访和联合检查为主,严禁各地多头考核、层层考核、搭车考核。未经省级批准,市、县不得自行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
全面把握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关系。坚持以有利于贫困村发展、有利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便捷、有利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的,以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为前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防止人为拔高建设标准、吊高群众“胃口”问题。对全省高速公路网加密计划进行了重新梳理评估,按照既考虑脱贫攻坚需要,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高速公路建设时序和建设规模,重点推进取消“断头路”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路网结构。严格落实“保基本”要求,严格对照国家政策和标准,梳理调整我省健康扶贫政策,统一政策边界和执行尺度。
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数据造假问题整治。大力推进大扶贫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扶贫领域数据造假问题,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管理、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改专项工作组,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加大对扶贫和民生领域、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既追究直接责任,也追究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