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纪委监委通报了黄南州尖扎县委常委、县政府原常务副县长华志等人在扶贫贷款项目中盲目决策问题。2017年,尖扎县发改局在未做好项目可研、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下,盲目与银行签订9.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合同,却因无可以实施的扶贫项目,导致尖扎县将其中3.5亿元以定期存款方式存入银行,产生存贷利息差额652.11万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无独有偶,河南省纪委监委此前通报了正阳县委农办副主任王国玺在扶贫工作中盲目决策,造成扶贫资金损失问题。经查,2013年至2016年,王国玺在实施“到户增收”扶贫项目过程中,既不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又不征求贫困户及村民委员会意见,甚至连贫困户实际播种土地亩数都不掌握,就盲目决策采购花生种子和水稻种子的数量,导致购买的种子数量远远超过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浪费大量扶贫资金。
虽然上述通报的相关责任人均已受到相应处理,但造成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已成事实,痛心之余需要反思警醒。现实中其实不乏类似案例,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经验丰富、思路高明,凡事不经调研、讨论就拍脑门下定论;有的心不在焉、敷衍应付,任性乱用扶贫款项,搞“大水漫灌”那一套;有的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生搬硬套他人经验,不管是否符合本地实际……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存在问题。
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解决盲抓盲干问题,需要抓住关键、对症下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领导干部做决策、定方案,不能光想着手里有权力,更要明白这是一项考验眼光和能力的工作任务。要掌握基本原理、摸准实际情况,该走访的绝不偷懒耍滑,该调研的绝不闭门造车;也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多一些集思广益,少一些草率拍板。如此,才能真正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重大决策的方针、政策、方法符合客观规律,既“不添乱”又“会纠乱”,在决策方面做到见事早、得机先、下手准。
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一个错误的决策一百个行动也无法挽救。领导干部对待工作要有审慎的态度,要科学地干、有序地干,不能盲抓盲干、率性而为,否则,于民于己,只有两伤。(李舒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