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访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耀桐
发布时间:2020-12-18 21:57:12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中的第一条原则。如何理解和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意义?

  许耀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现在,我们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明显增加,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前进的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动员亿万人民群众为之奋斗。

  同时,有效地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而要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的关系,这也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做到。

  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应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要求的深刻内涵?

  许耀桐:体制,是指由一定的组织、结构以及制度设置而形成的有机体。机制,则是将体制中的各个构件部分相互联结起来的运作原理、运行方式,使之产生特定的功能效用。对于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而言,要完成其重大任务、欲实现其宏伟目标,体制和机制都是必备的和至关重要的。面对“十四五”规划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重任,我们党必须坚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也必然要求建立并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组织机构。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决定重大事项,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又将属于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改成委员会,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重大工作进行部署安排,这些都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中央是这样的情况,地方各级党委也是如此,依次形成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组织体系。

  其次,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度和具体执行制度。在中央层面,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度,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部署,体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功能。在地方层面,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部署的具体执行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对于中央的重大决策,要结合实际予以认真的贯彻落实,行使执行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度和具体执行制度的制度体系中,中央机关承担着决策和启动的职责,地方党委承担和履行着贯彻实施的职责,基层党组织则承担着负责实际落实和完成的职责。

  再次,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运作机制。这些机制主要有任务分工、情况通报、督促检查、监督问责等措施保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推动机制,以及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激励机制等。

  问: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

  许耀桐: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共有13个方面显著优势,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由此可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制度体系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发挥治理效能的关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它的运作系统和实施路径,正是通过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那么,国家治理体系为什么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在持续建设之中,到2035年其各方面的制度才会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得以充分展现。毫无疑义,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才会不断取得明显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

  问: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包含哪些方面?

  许耀桐: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成千上万的领导干部。干部有为,能力先行,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就要着力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各项能力,尤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提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七大能力”,可以说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普遍具备的能力、基本的能力。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要求,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夯实干部的基础性能力,才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提高领导干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应突出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善于从整体上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全局在胸、明确方向、正确决策。应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各环节有效对接、紧密协同、相互促进。要抓住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二是善于推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举措的能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力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水平,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谋划创新之举,做到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开拓前进。要增强创新的胆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问题,当前特别要就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吃透情况,找准关口,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开创新局。

  三是善于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环境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要着力健全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