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国家不同执政党可能带来不同的反腐败政策”“有的国家警察在正常执法过程中也会向企业或公民索要小费”……日前,在北京五矿广场的会议室里,来自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和境外企业的人员汇聚总部,共同探讨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运营中面对的腐败风险,共商防范举措。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五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业务的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一带一路”腐败风险国别研究,对业务较为集中的国家重点研究,推动“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中国五矿党组纪检组牵头,监察局、财务总部、企管部、审计部、法律部等部门和中冶建研院、中国恩菲、五矿国际、五矿发展等单位的同事组成课题组,全面分析企业境外运营面对的政治环境、营商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并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其背后存在的腐败风险。
有关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索要“疏通费”,官方对于“疏通费”的态度仍处于灰色地带,即当地法律没有为“疏通费”设置特例,也未区分“疏通费”和其他形式贿赂的区别,无论数额多少,任何支付“疏通费”以换取履行公职的行为,都有可能因涉嫌行贿被起诉。对此,课题组在研究报告中建议,中央企业在境外投资运营中要吃透当地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反腐败有关规定,坚决做到依法运营、依规办事,切莫把当地的“潜规则”误认为“明规定”,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法规,损坏企业形象。
与此相对的是,有的国家对行贿受贿行为严厉打击,公职人员接受请喝一杯咖啡也有可能因被控受贿而坐牢。在此情况下,中央企业就更需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严守所在国规定,自觉维护企业良好声誉;中央企业应结合当地实际,不断细化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健全“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建立完善的费用支出管理制度,健全经费使用台账等,使所有支出都在“阳光”下运行,经得起查证和检验,在保护好企业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五矿党组研究出台了《加强境外资产投资运营风险和廉洁风险防控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监管措施,切实为集团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运营、打造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提供坚强保障。(中国五矿党组纪检组监察局 || 责任编辑 王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