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戒毒人员在哪儿 医疗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重庆探索病残戒毒人员诊疗新机制初显成效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18 10:31
分享到 打印

  近年来,重庆市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病残戒毒人员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已达收治总数的58.6%。为破解戒毒人员病残多、体质差、病情重带来的救治难题,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从“医生下沉、医治分级、医技共长”狠下功夫,积极探索“333”诊疗模式,以管、教、医深度融合推动戒毒医疗水平提升。

  一、“三诊发力”,医疗服务“零距离”。坚持问诊普管、专人专管、特殊照管,将医疗服务从医疗中心延伸到生活现场、教学课堂、康复训练等每一角落,实现“处处见到医生、时时找到医生”。织密防护网络,现场坐诊。在“四大现场”开辟专门区域设置坐诊点41个,医生按照戒毒人员参加集中教育、康复训练等日常作息安排,到坐诊点开展诊疗工作,监测慢病人员病情,筛查诊治重点病员。落实医生驻队,动态巡诊。完善医疗工作“大队责任人”制度,实现一队一医、分组分片、轮值轮换、包干包责,31名驻队医生实行“7+24”全天候动态巡诊,对新发疾病及时甄别并进行前期处置,督导慢病戒毒人员服药,持续跟踪治疗。设置管理专区,全时就诊。设置9个专管大队,对病情较重的重点人员进行“住院式”集中管理,安排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实时监测治疗。对夜间等特殊时段发生的特殊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省去大队民警通知和医务人员赶到现场环节,最大限度节省时间、抢救生命。

  二、“三措并举”,分类管控“零延误”。紧盯病残人员群体,科学把控“分级预警、分色管理、分层研判”环节,做到信息不掉线、管理不缺位、监护不遗漏。三级预警,精准识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病人员分为危重症、重症、普通三类,构建疾病红、黄、绿“三色”金字塔预警模式,动态更新人员基本情况、病情分析、责任医生、管理民警、包夹包控人员等信息,场所“管教医”民警实时掌握,做到信息“不掉线”。三色建档,精细管理。针对红、黄、绿三类人员采取不同的管教医措施,建立专档、专人负责,各部门联动,各条块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症下药”,做到管理“不缺位”。今年以来以建立危重病、精神类疾病戒毒人员专档259个。三层研判,精心监护。开展场所、医疗机构、大队三级研判,搭建病情研讨平台、个案分析平台、所情研判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推行大队民警日常管护、驻队医生分片管护、上级医生重点管护的“三护”工作机制,做到监护“不遗漏”。推动所地联动、医技互动,畅通绿色就医通道32条,今年来累计处置突发危急重症21人次。

  三、“三项联动”,医治水平“零差距”。为促进戒毒场所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内部挖潜”与“外部引进”双线发力,实现内外共建,补齐医疗短板。内外联动,做强医疗机构。在现有5家医院、5家卫生所基础上,持续推进医疗中心升级改造,正在创建2家一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各场所医疗中心采取远程诊疗、医联体、专家会诊等手段,数字赋能,一键互通,拓宽医疗保障新格局。目前,局中心医院与重医附一院建成一级远程平台,辐射各场所医疗中心二级平台,28家医联体单位紧密协作,专家到所会诊53人次,所地医信息一键互通,拓宽医疗保障新格局。所地联动,做实驻所帮扶。用好“社会医院医务人员到戒毒场所驻所帮扶视同基层工作经历”政策,接收社会医院医务人员2批32人驻所帮扶,支持其全程参与日常诊疗、值班备勤、疑难疾病研判等工作,利用专业特长牵头解决脉管炎、躯体疼痛、心血管疾病等疑难问题,通过“传帮带”拓展驻所帮扶新成效。医研联动,做亮特色治疗。结合场所戒毒人员患病实际及医疗特点,打造“一所一重点”“一所一特色”课题,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在中医治疗面瘫、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活血止痛方治疗脉管炎、涪陵强制隔离戒毒所在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四子散加减治疗躯体疼痛、江北强制隔离戒毒所在艾灸治疗消化道疾病、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在脊源针刀治疗慢性损伤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充分发挥与市中医院共建的中医药戒毒研究中心的作用,开展中西医结合外贴加内服、针灸加耳穴等诊疗方法研究,拓宽视野、丰富方法,推动戒毒医疗水平持续提升。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