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以文书标准化为抓手 规范行政检查全流程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5-05-08 11:36
分享到 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首席专家 李霞

  行政检查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与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优化营商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日前,司法部办公厅印发《行政检查文书基本格式文本(试行)》(以下称《基本格式文本(试行)》),以文书标准化为抓手,推动行政检查全流程再造,为行政检查进一步规范化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

  《基本格式文本(试行)》由前言、十一项说明和七种文本模版组成,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体系化。通过标准化模版明确了行政检查的文书种类、格式要素和填写规范,将检查流程拆解为“审批—通知—实施—记录—反馈”等关键环节,不仅覆盖了事前审批、事中记录、事后告知全流程,还针对抽样、勘验、询问等具体场景提供了专门的文本。这种体系化设计有助于有效解决以往不同部门、地区文书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将显著缩小执法尺度的差异,提升行政检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是法治化。将依法行政理念贯穿行政检查全过程。明确了行政检查的法律依据、执法主体、任务来源、检查频次等文书基本要素,确保权力不越位、不缺位;明确检查人员必须配备并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不得以其他证件代替,同时要求协助检查人员人数必须事先确定;将告知义务、回避申请、权利救济等原则细化为数项条款及操作规范,明确“不得违法改变法定程序,不得违法减损被检查人权益,不得违法增加被检查人义务”;通过全过程留痕的总体要求,以及在《行政检查通知书》背面印制“五个严禁”“八个不得”的具体要求等,形成有效约束和监督。

  三是科学化。《基本格式文本(试行)》确立了双重分类管理机制,一方面以检查实施方式为标准,区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分别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则以任务来源为标准,将计划性检查与因投诉举报、转办交办等情况引起的突发性检查相分离,规定前者需标注年度检查序次以避免重复检查,后者则不受年度检查频次限制。此外,明确区分了涉企检查和涉自然人检查,并允许各地区、各部门在统一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细化规则,以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平衡。这种分类动态治理机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检查的精准性,还为特殊情况的处置预留出一定空间。

  四是智能化。积极应对数字化监管趋势,回应了非现场检查与数字化转型需求。在文书送达环节,明确将微信、短信等能够确认被检查人收悉的即时通讯工具纳入法定电子送达方式范畴。在减轻企业等行政相对人负担的同时,提高了文书送达的效率与准确性,不仅明确了视频连线等非现场检查方式的合法性,还鼓励探索建立健全全过程数据化记录工作机制,为“非接触式执法”预留制度接口,有助于实现执法过程的全程留痕和动态可溯。

  《基本格式文本(试行)》通过前言、十一项说明和七种文本模版,形成了行政检查的规范图谱,其核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文本填写的法定性。在内容填写上,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在文书填写时应当“合法规范、客观全面、准确完整”。在主体规范上,要求必须使用行政执法主体全称或规范简称,多主体联合检查的需在落款处分别列明并加盖印章,杜绝“临时机构”“专班小组”执法和责任推诿等情况。在法律文件引用上,要求文书所援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精准无误,确保每项检查均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是文书管理的可溯性。规定《行政检查审批表》《行政检查通知书》和《行政检查情况记录表》为必备文书,且必须包含执法主体、文种、年份、顺序号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实行唯一编码规则,通过规范连续编号实现行政检查全流程可溯,为执法监督提供准确靶向。

  三是检查记录的严谨性。规定现场检查(勘验)笔录、询问笔录需经被检查(勘验)人、被询问人确认后逐页签名或盖章,对于记录中的修改部分需特别确认,杜绝事后篡改可能。对于拒不配合情形,执法人员应当注明有关情况并引入见证人见证机制,以保证检查记录的法律效力。

  四是执法资格的强制性。要求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时,必须配备执法证件,严禁以工作证、介绍信等其他非正式证件替代执法证件,以防范无权、越权执法情况的发生。

  五是救济权利的明确性。一方面,行政检查通知书明确将拒绝违法检查、申请回避、获得救济等内容列入“权利告知”部分,并相应设计了回避申请决定书;另一方面,现场检查(勘验)笔录和询问笔录中也明确要求告知被检查(勘验)、被询问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基本格式文本(试行)》通过构建覆盖行政检查全流程的标准化文书体系,不仅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供“教科书式”的实践指引,也为经营主体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法律预期、提供了明确可知的救济途径;不仅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障经营主体权益和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领域的法治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