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实施“安心行动”为劳动者筑牢维权屏障

来源:漯河掌上12348 发布时间:2025-07-04 20:23
分享到 打印

  近年来,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组织农民工法律援助及普法工作,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法治的正义与温度。

  坚持专业实效普法 让农民工“找法”维权更方便

  欠薪问题高发频发,劳资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是根本。对此,漯河市法援中心坚持需求导向,将“被动宣传”变为“主动宣传”,将“在家坐诊”变为“出门问诊”,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着力增强面向传统和新就业形态农民工群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治欠薪,源头预防是关键。漯河市法援中心工作人员和律师志愿者在人员密集的就业市场、在城市工地、在农民工集中返乡时间段的车站,设立法律咨询展台、发放宣传彩页,细致宣传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知识。

  “啥凭证没有,当初靠着双方是熟人就接了活,现在工资要不回来怎么办?”“签订劳动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如果讨薪想申请法律援助,需要哪些材料”,活动现场,农民工朋友问得仔细,普法志愿者答得认真,一场场普法让农民工朋友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温暖。

  创新法律援助服务 让农民工“依法”维权更省心

  案件过程说不清楚、维权证据拿不出来、法律援助申请材料缺东少西,是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受理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对此,漯河市法援中心持续采取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一是推行“一次办好”服务,做到难事简办。全面畅通农民工讨薪及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申请“绿色通道”,大力推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等便民举措,因案施策,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避免群众来回奔波讨薪。

  二是实行“容缺受理”机制,做到急事先办。针对农民工讨薪问题,实行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并对法律援助过程进行全流程跟踪督办,在高标准解决好农民工急难愁盼问题中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三是探索“1+N联动”模式,拓展维权渠道。依托漯河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农民工讨薪“直通车”、“法治漯河”“漯河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平台、漯河广播电台等网络媒体平台和信访、人社、政务大厅、工会等实体咨询平台,常态化开展多种形式法援惠民生专项行动,多渠道发力,让讨“薪”之路不再受时空的阻碍。

  健全联动协作机制 让农民工“靠法”维权更有力

  保障好农民工等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民生大事,需要全社会用心用情共同发力。工作中,漯河市法援中心充分运用“法律援助+”联动对接协作机制助力农民工维权,主动对接信访、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公、检、法等部门,多方整合职能优势,全方位加强涉农民工法援案件的案前案中案后协作配合,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织密法律援助与行政执法、司法救助等工作领域无缝衔接、覆盖全域的法治保障网络。

“安心行动”法援故事

  一、维权路上的“法援力量” 货车司机的暖心依靠

  “多亏了法律援助,我们终于拿到了应得的20多万”。几位货车司机将一面印着“法律援助无私奉献 优质服务为民解忧”的锦旗郑重送到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这面锦旗背后,是漯河法援人以专业为笔、温情为墨,为陷入维权困境的货车司机点亮希望的暖心故事。

  2016年4月起,一批货车司机陆续入职上海某服务有限公司漯河办事处,从事货运工作。工作期间,司机们按公司安排执行运输任务,工资按里程核算、通过银行转账发放,日常调度与管理也由公司统一把控。然而多年来,公司始终未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并让每位司机向公司缴纳8000元的“风险保证金”,2024年4月 - 7月的工资更是拖欠不发。多次沟通协商无果后,货车司机们陷入维权困境:作为灵活就业群体,他们既缺乏法律知识,又难以承担高昂的维权成本。2024年8月,听闻法律宣传的司机们,来到漯河市司法局驻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咨询并申请法律援助。

  获悉情况后,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第一时间启动“绿色通道”。考虑到新业态用工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性,经综合评估,从分类专业律师库中精准指派河南汇恒律师事务所田雷律师代理,为司机们提供法律援助。

  田雷律师迅速行动,引导司机们收集工资流水、工作调度记录、车辆运营文件、固定工作群聊天记录等证据,构建事实劳动关系与欠薪证据链,还积极和仲裁委沟通,让公司在开庭前返还大部分拖欠工资与“风险保证金”。庭审时,面对公司无理抗辩,律师依据法律法规,指出事实劳动关系与欠薪事实,推动案件高效办理。

  2024年11月27日,仲裁庭审持续一天。庭审中,律师提交了充分证据。在仲裁委主持下,经过多轮协商与辩论,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公司需在2024年12月31日前,将共计23.5万元的补偿费用足额支付至司机指定账户;若逾期未付,需额外支付30%的违约金;调解书生效后,司机们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案件结束后,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动开展回访工作。工作人员逐一联系受援司机,确认补偿费用到账情况,耐心解答后续疑问,并叮嘱若遇问题及时联系法援中心寻求法律维权。同时,结合新就业、新业态常见法律风险,工作人员为司机们普及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法律知识,切实做到“维权有终点,服务无止境”。

  这起案件是漯河法援守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的生动缩影。在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货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面临劳动关系认定难、维权渠道不畅等问题。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点援制”精准匹配专业律师,从证据收集到法律适用全程专业代理,不仅帮助司机们追回23.5万元薪资及补偿,更成为他们维权路上的坚实依靠。

  二、援调对接守护农民工“薪”愿

  “俺跑了一年都没要到的工资,多亏你们,3个月就给解决好了!”2025年6月15日,漯河市司法局院内,火红的锦旗展开,陶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锦旗上“敬业正直 为民解忧”八个烫金大字,是他的心声,更藏着漯河市司法局“安心行动”的密码——以援调对接机制,为农民工编织起最坚实的“护薪网”。

  时间回到2024年4月,陶师傅在漯河空冢郭镇某建筑工地辛苦劳作,汗水本应换来3840元工资,工头却仅按小工标准发了1800元。从春末到冬初,他无数次守在工地门口拨通工头电话,得到的却是长达300多天的敷衍,让他心凉至极。

  2025年3月,经朋友介绍,陶师傅走进司法局驻市民之家法援窗口,事情就此转折。值班律师耐心听完他的遭遇后,心疼劝道:“老哥,金额不大,你证据有限,诉讼耗时,调解是最快的路,试试吧!” 这个建议,让陶师傅黯淡的眼神重新亮起。背后,是漯河市司法局深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市信访局、市民之家等多地布局律师咨询与人民调解窗口,搭建法律援助和群众的“连心桥”,借援调对接机制,让维权路不再漫长。

  调解员赵鹏丽接过“护薪接力棒”,成为陶师傅维权“新战友”。她一次次致电工地负责人,讲法律红线,谈生活不易。工地负责人从“不耐烦”到主动配合,陶师傅的工资终于在6月“归位”。从咨询到调解,从法律指导到实际执行,援调对接“安心链”环环相扣、高效运转。

  送锦旗当天,陶先生特意戴上陪他讨薪的旧安全帽,红底黄字的锦旗在阳光下格外鲜亮。他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俺不懂大道理,但知道司法局是真帮咱老百姓!”

  这面锦旗,是“安心行动”最生动的注脚。漯河市司法局用一个个真实案例证明:援调对接不再是简单流程,而是守护民生的“安心密码”。它将法律援助的刚性与人民调解的柔性结合,让农民工不必再为“薪”事忧心,让法治的温暖真正触手可及,成为劳动者权益最坚实的守护者。

  三、漯河法援助货车司机要回34万赔偿

  “车祸致残时,以为天塌了;拿到赔偿这一刻,才懂法援是‘托天的手’”王某华的感慨,道尽工伤维权的跌宕。2022年的交通事故,让他八级伤残,而挂靠公司的推诿,让赔偿之路荆棘满布 —— 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的介入,成为这场维权战的转折点,这起看似普通的工伤维权案,背后是漯河司法行政系统为劳动者权益坚定“发声”的执着,更折射出法治护航新业态劳动者的温暖底色。

  2022年10月,王某华经微信应聘成为一名货车司机,车辆挂靠在河南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名下。谁也没料到,10月12日的一场交通事故,让他的生活陷入漩涡 —— 王某华在京港澳高速许昌段遇险受伤,历经多次治疗后,身体仍留下八级伤残。

  工伤认定成为维权关键一步。2024年9月,漯河市人社部门依规认定其为工伤,且确认达八级伤残等级。但后续赔偿协商中,公司以“车辆挂靠、劳动关系存疑”为由推诿,王某华既不懂复杂法规,又无力承担高额维权成本,陷入“认定工伤易,拿到赔偿难”的困境。

  走投无路时,王某华听从朋友的宣传介绍,求助于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法援中心迅速响应,指派河南蓝标律师事务所杨红菊律师代理案件。杨红菊第一时间梳理关键:

  1.证据锚定责任:收集庭审笔录、住院病历、工伤认定书等,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清晰界定“车辆挂靠情形下,被挂靠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2.精准核算赔偿: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待遇规定》,逐项计算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因公司未发工资,参照2022年河南城镇私营单位交通运输业平均工资,让赔偿有了“硬标准”。

  仲裁庭上,公司辩称“劳动关系不成立、交通事故已赔应扣减”,杨律师逐一驳斥:从法规角度明晰,“挂靠单位需承担责任”,工伤认定已产生法律效力,公司无法推脱责任;区分“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赔偿”性质,强调工伤赔偿是法定保障,不能因交通事故赔付就抵扣;把赔偿明细“晒”清楚:八级伤残对应11个月本人工资的补助金、10个月医疗补助金、26个月就业补助金 …… 每一项都“有法可依”。

  最终,漯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支持王某华诉求,裁决公司支付34余万元赔偿(含伤残补助、医疗补助、就业补助、停工工资等),这场耗时近两年的维权战,以劳动者胜诉收尾。

  这起案件,不仅只是一笔赔偿的落地,更是漯河司法行政守护公平的缩影。在新业态用工纠纷频发的当下,他们主动靠前,以专业法律服务破解“认定难、赔偿难”,让法规不再是冰冷条文。今后,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将持续深耕新业态维权领域,完善“精准指派 + 全程护航”模式,让每一次工伤维权,都成为法治信仰的“播种机”,用实际行动诠释“法援为民”的初心,为打造更具温度与力量的法治漯河添砖加瓦,让劳动者的每一份艰辛,都能在法治阳光下收获应有的回响。

  四、从“失业寒冬”到“维权暖阳”,百万赔偿见证法援温度

  2024年5月,漯河某汽车销售公司33名员工突遇“职场寒冬”——公司毫无预警单方解约,社保欠费、工资拖欠,多年职场付出仿佛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危急关头,漯河市司法局“安心行动”迅速响应,法律援助成为员工们维权路上最坚实的“铠甲”,为风雨飘摇中的劳动者托住希望。

  历经8个月维权博弈,2025年5月,这场劳动争议尘埃落定,仲裁裁决企业支付33名员工六百七十七万元经济赔偿金。6月26日上午,劳动者代表带着满溢的谢意,专程送来“法律援助显真情,为民解忧暖人心”锦旗。这面红艳的锦旗,不仅是对法治守护的致敬,更将维权路上的法治温度,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滚烫谢意。

  案件发生后,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第一时间启动 “安心行动” 绿色通道,指派河南永力律师事务所王世豪律师担任法援律师。王律师连夜扎进证据堆,从33份工资流水里追溯薪资轨迹,比对入职登记表笔迹还原真实用工关系,深挖银行工资发放记录,更敏锐捕捉到公司董事会决议里“补偿承诺”的关键线索。细抠9类200余份证据后,“董事会决议自认补偿”这一关键证据浮出水面,直接让企业违法解除行为“辨无可辨”,仲裁环节证据采信率达100% ,为劳动者筑牢维权的证据基石。

  面对企业“拖、躲”套路,律师果断提交《法律意见书》,援引法律申请“缺席裁决”并获准,压缩企业抗辩空间。仲裁庭上,王律师以“违法解除无依据 + 程序严重瑕疵”为逻辑支点,抽丝剥茧、据理力争,最终为劳动者赢下超百万元赔偿,让公平正义在仲裁席上照进现实。

  这起案件,是漯河市司法局“安心行动”为劳动维权破局的“法治样本”——当公共法律服务主动靠前,劳动者的“安心”便有了最可靠的现实依托。“从迷茫无助到拿到赔偿,全靠司法局和法援中心!”劳动者代表质朴的话语,道出赔偿背后沉甸甸的分量,更彰显出法治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庄重承诺。

  百万赔偿案,是法律援助精准托举民生的实践缩影,更映照出“法治漯河”守护公平的坚定决心。它让我们清晰看到:法律援助从不是冰冷条文,而是劳动者维权征途上稳稳锚定的“定心桩”;“安心行动”也不再局限于一项工作,而是法治信仰的鲜活传递,是冲破维权困境的破局力量,是法治温度融入劳动者生活最温暖的注脚!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