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的法治坚守——“1+1”新疆法律援助志愿者群像素描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发布时间:2025-10-13 21:18
分享到 打印

  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律援助中心三级调研员 樊琴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小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以下简称“1+1”行动)已在新疆大地上深耕十六载。16年来,一批批志愿律师怀揣初心奔赴西部,一代代本地法律人才接力成长,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为依法治疆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谱写了一曲跨越山河的法治之歌。

  以满腔热情投身新疆法治建设

  为破解新疆基层律师人才匮乏、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1+1”行动自2009年7月启动以来,精准对接新疆基层法治需求,优先向“无律师县”、偏远县市派遣志愿律师,逐步织密覆盖天山南北的法律援助网络。截至目前,新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共设立法律援助机构111个,40多个县市通过“1+1”行动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曾经的“法律匮乏区”已成为历史。

  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东等20多个省市的300余名志愿律师积极响应号召,加入“1+1”行动,奔赴新疆40余县市区提供法律帮扶,近三年集中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与法治宣讲20多万人次。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国家对边疆法治建设的持续投入,从资金支持到人才调配,从制度完善到服务创新,这些举措都在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筑牢法治根基。

  如今,“1+1”行动已经实现了从“短期支援”向“长期扎根”的转型。一方面,鼓励志愿律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本地法律人才。如,安徽律师高明在新疆福海县设立安新法律援疆服务工作站,此举成为皖新两地法律业务双向促进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支持建立本地化公益律师事务所。如山东律师刘均在新疆布尔津县设立的山东照岳(布尔津)律师事务所,成为法律援助“常驻力量”。同时,将法律援助与法治政府建设、全民守法推广深度融合,指导志愿律师参与政府决策论证、行政执法规范、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推动边疆法治建设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提升”。

  以赤诚初心践行援疆法治使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1+1”行动志愿律师共同的心声。16年来,他们告别家人,克服语言不通、气候不适、生活不便等困难,用专业与坚守为边疆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老当益壮,以岁月践行忠诚。63岁的湖北律师黄勇,是首届“1+1”行动志愿者培训班班长,也是年龄最大的援疆志愿者。2017年至2019年,他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扎根三年,不仅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更在这片土地上光荣入党,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见证了他的初心。2021年至2022年,他又主动请缨赴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服务。“很光荣、很幸福、也很自豪”,简单的话语里,是一位党员律师对法治事业的无限忠诚。

  青春无悔,以奉献书写担当。安徽律师高明将入党考察期“搬”到了新疆福海县。2021年援疆以来,他珍惜每一天的“考验时光”,截至2022年8月,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3件、和解案件361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1200万元,开展法治讲座15场次。2023年他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薪火相传,以大爱诠释使命。安徽律师陈贤是“1+1”行动的“明星志愿者”,她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中国十大正义人物”“CCTV十大法治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4年来,她带动家人投身公益,丈夫曹旭加入新疆志愿行动,成为全国唯一一对参与志愿行动的律师夫妻。2024年9月,其子曹天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1+1”行动志愿者旗帜,奔赴贵州遵义续写使命。“无论我身居何处,都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位弱者的心灵。”陈贤的话,道出了所有志愿律师的共同追求。

  扎根边疆,以坚守铸就丰碑。山东律师刘均的援疆故事,是“长期建疆”的生动写照。2022年驻疆期间,他自费5万元帮扶困难家庭,协调解决多民族群众民生问题;截至2025年6月,他带领团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1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逾1.5亿元。

  北京律师秦志扬在吐鲁番托克逊县一年行驶3.2万公里,跑遍辖区乡镇办理案件341件,挽回损失213万余元;重庆律师杜江从2021年至2025年连续四年服务,为阿图什市政府建言献策,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参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大《供热管理条例》《建筑工地施工管理条例》等专项立法,2024年被司法部评选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他们如同银河群星,虽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共同的使命汇聚成照亮边疆的“法治星海”。

  以“传帮带”培育边疆法治新生力量

  “1+1”行动不仅是“送法律”,更是“育人才”。16年来,志愿律师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带,为新疆培育了一批本地化、专业化的法律人才,让法治力量在边疆实现“自我造血”,为依法治疆提供长期支撑。

  蒙古族青年才仁加甫的成长,是“传帮带”成效的典型缩影。2015年,才仁加甫进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时,对法律实务尚不熟悉。湖北律师肖高平、河南律师底晓辉、安徽律师简燚、重庆律师周娅、广东律师王鸣剑五位志愿律师先后成为他的“导师”——从法律文书撰写到案件办理技巧,从调解方法到普法思路,一步步倾囊相授。在“导师”的指导下,才仁加甫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其他案件1500余件,挽回损失8000余万元,并于2021年成功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从一名“放羊娃”成长为当地群众信赖的法律专家。而他的第一位“导师”肖高平律师,在带教才仁加甫3年后,又赴和田地区援疆8年。年届57岁的肖高平,本应于2025年8月底结束11年的援疆生涯,但他毅然决定留在和田,加入当地律师队伍,用余生诠释对边疆的深情。

  在“传帮带”过程中,志愿律师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传递法治理念与责任担当。任鸿雁律师手把手带教大学生志愿者巴黑拉·阿依达艾力,不仅指导她处理案件全流程,更带着她深入牧区开展普法宣传,让她理解“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服务群众的工具”;别尔托古丽·哈非别克是乌鲁木齐县的哈萨克族姑娘,不仅协助四川律师钟家宽完成多起双语翻译公证工作,更主动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为连接法律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如今,这些本地化法律人才已成为边疆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熟悉当地语言文化,更了解群众需求,既能用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提供法律服务,又能结合民族习俗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他们扎根基层、长期服务,解决了志愿律师“轮换交接”可能带来的服务断层问题,让法治服务更具连续性、针对性。

  截至目前,通过“1+1”行动的“传帮带”,新疆已有数百名本地法律工作者提升了专业能力,其中不少人还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律师事务所或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形成“志愿律师带骨干、骨干带队伍”的良性循环。

  十六载风雨兼程,十六载初心不改。从政策引领到个人坚守,从短期支援到长期扎根,这场跨越山河的法治行动,不仅解决了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在边疆播撒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了坚实的法治力量。

  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随着更多律师响应号召奔赴西部,随着本地法律人才队伍持续壮大,“1+1”的力量必将汇聚成“1+N”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依法治疆的征程上,书写更多法治为民、团结兴疆的壮丽篇章!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