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在新征程中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1-11-26 15:52
分享到 打印

  党 明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伟大意义和伟大经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以更加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新时代监狱各项工作。

  一、充分认清伟大意义,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一)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面临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锲而不舍,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自强不息,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二)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尽艰险开辟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仅延续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还创造了全面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体战和全面脱贫攻坚战新的“两大奇迹”,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彰显了理论创新的强大伟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二、深刻领会伟大成就,坚决扛起新的赶考之路的历史使命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监狱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党的监狱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目标,不断提升监狱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要更好发挥监狱职能作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把罪犯教育好、改造好、塑造好,使其回归后更好融入社会,做守法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始终坚持安全的保障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监狱安全工作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工作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深化对监狱安全工作的认识,充分认清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为安全提供保障。要遵循安全工作规律,推行规范、常态的工作制度,建立覆盖监狱内部管理的安防工作机制,健全与所属社区、驻监武警、辖区公安等联防联保,定期开展会商研判,确保监狱安全时刻处于可控、在控的安全状态,实现监狱长治久安。

  (四)要始终坚持制度强基固本。制度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和长远性。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监狱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使命,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监狱工作要提档升级需要一个新的升级版的制度体系与之相吻合。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新时代的监狱制度为总揽,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监狱制度,把监狱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更好推进监狱治理的效能。

  (五)要始终坚持教育改造实效。充分发挥教育改造罪犯攻心治本作用,努力提升教育改造质量。在运用传统教育管理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互联网+”、多媒体等形式创新罪犯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注重加强罪犯正面集体教育、谈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入出监教育;要“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深入运用现代教育矫治技术,有针对性地做好罪犯分类教育、个别化矫治工作,着力提高教育改造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社会帮教作用,依靠家庭、社会知名人士、回归人员典型等开展帮教,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六)要始终坚持执法的公信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监、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法治素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认真践行依法治监的基本要求,始终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全面深入推进监狱法治实践,从实体、程序、实效上保证监狱行刑的公开、公平、公正,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坚持不懈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执法制度体系,深化执法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执法责任体系改革,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教育改造罪犯、维护监管安全、治理监狱的能力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七)要始终坚持全面的改革观。改革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推动监狱工作改革发展,要靠改革激发监狱工作新动力、释放新活力,结合监狱布局功能设置,科学设定监狱功能分类,统筹好监狱的戒备等级、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建立监狱分级、罪犯分类、功能互补的管理体系。根据监狱功能设施,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改造方式、配置不等的组织机构和警力资源与之相适应。围绕建设新时代文明监狱目标,进一步推进监狱分类分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监狱功能形态,着力建立起管理扁平化、警务效能化、防控一体化的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现代警务体系,全面推动监狱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深学践悟伟大经验,努力推动监狱工作发展的全新局面

  (一)着力加强政治建设,进一步做到“两个维护”。监狱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政治性是监狱机关的第一属性,监狱警察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二)着力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党的十九大“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精神力量。要抓住“关键少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带头学、深入学、持久学,大力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监狱工作的重要论述,夯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监狱工作的思路、更好履行职责的举措和改进工作方法的本领。

  (三)着力推进自我革命,进一步锻造监狱铁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压紧压实全面从严管党治警责任,坚持“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问题和腐败现象。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纠治“四风”,以更严要求整治顽瘴痼疾,以更实的举措推动建章立制,不断巩固政法教育整顿成果,持续深化“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等活动。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监狱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监狱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着力锻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过硬监狱铁军,为建设平安湖北、法治湖北贡献力量。

  (湖北省洪山监狱政委)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