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北京市司法局完成十二项涉奥地方立法

为冬奥成功举办贡献北京法治力量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15 09:46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黄洁

  “不仅盲道更好走了,小区周边还建起了‘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就连咨询法律问题的北京法律网都有了‘无障碍浏览’功能。”说到这几年的变化,残障人士刘女士感慨颇多。

  变化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北京市不仅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也在2021年首次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达标,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更被誉为北京冬奥会上“温暖的雪花”……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场内外的诸多感动,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冬奥成功申办6年来,北京市司法局针对筹办过程中的志愿服务、环境治理、广告投放、无障碍环境等领域需求,量身打造与奥运紧密相关的法规规章体系,先后完成12项立法和20余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有近1.9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

  北京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北京在立法领域的未雨绸缪。冬奥申办成功后,北京市即启动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的修订工作。

  参与该条例修订工作的北京市司法局立法三处副处长白保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修法伊始,他们即前往北京冬奥组委展开调研。

  “相较于以往,这届冬奥会的志愿者招募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白保玉说,以往对大型赛事的组织方能否自行招募志愿者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情况下赛事组织方和志愿者中间还会多一层“志愿者服务机构”。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让志愿者组织工作更加高效高质,《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明确,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时,举办单位可以自行招募志愿者。基于此,北京冬奥组委也有了专门的志愿者部招募管理处。

  据了解,修订后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还特别对建立多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志愿者购买保险、适当给予交通食宿补贴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奠定了有力基础。

  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的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21年北京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部达标,特别是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北京蓝”日益成为常态。

  成绩取得的背后源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立法也在日臻完善。2020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同步通过《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同步起草、同步调研、同步审议、同步制定的区域协同立法,对移动源污染防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两年来,京津冀三地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柴油车,开展了数百次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

  “冬奥车道启用后,我一次都没看到有社会车辆违法占用,大家都很自觉。”市民张先生说,他还发现道路两侧的广告牌也都换装成了冬奥主题,可谓氛围拉满。

  其实,不仅是冬奥车道两侧,包括冬奥场馆周边、部分机场、火车站及列车等,也都换装了浓浓的“冬奥风”。

  “为确保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的广告设施设置规范,内容符合赛事要求,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对部分区域广告设施采取临时管理措施的通告。”北京市司法局规范性文件审查处处长王仲菊说,该通告在审查阶段,新增了“属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指导和服务”的条款,目的就是提升政府部门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与广告设施所有人的沟通,帮助解决相关困难,确保广告的换装工作顺利推进。

  据王仲菊介绍,近一年来,她所在的规范性文件审查处先后审查了20余项涉及冬奥会举办的规范性文件,包括烟花燃放、交通管理、无线电管理等各个领域,“不懂的知识就现学现问,务必做到相关规范性文件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大型赛事举办期间,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在所难免,鉴于比赛项目和场地的特殊性,医疗卫生保障是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北京市近年来及时做好《北京市献血条例》《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立法修法工作,让冬奥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更加高效顺畅,将相关管理措施提档为地方性法规,既可以巩固既有做法,也为北京后奥运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法治保障。

  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立法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就在身边。近3年来,北京市先后修复盲道2.6万处,一、二类公共厕所全面实现无障碍化,51家网站和26款App应用通过全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评估,地铁1、2号线等老线车站更新59部爬楼车和142部轮椅升降平台,2000名专业监督员活跃在一线以体验查问题、以监督促整改……

  变化的背后,是《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修订起草之初就绘制出的改革蓝图。“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应当设置无障碍检票通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未设置的应当进行改造。”“政府及其部门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有关组织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担任监督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

  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不仅是名称的调整,数十项创新的条款更是对残障人士高品质生活权利的全方位保障,这正是立法服务民生的生动体现。为有效提升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准,修订后的条例还规定应当制定北京市的相关地方标准,让无障碍环境得以高标准细化落地。

  高质量完成相关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医疗急救、无障碍环境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为“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贡献了北京法治力量。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