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法治情怀映初心——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杨希勇

来源:《中国律师》杂志 发布时间:2022-12-29 12:01
分享到 打印

  作者:刘耀堂

  在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有这样一位长年扎根基层社区,哪里有信访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身影的党员律师。

  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优秀律师、全国优秀法律顾问、山东省劳动模范、首届山东十大法治人物、全省道德模范等荣誉,被山东省司法厅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

  他所在的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也曾荣获“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烟台市律师协会会长,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希勇。

  这些年,杨希勇做得最多的就是群众工作。问其坚守至今的原因,他坦言:“1992年我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得以从事律师工作。生活稳定了以后我常常问自己:我能为国家、社会和老百姓做点什么?我要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感恩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以法治担当化解纠纷 甘做社会治理的“防火墙”

  从2006年开始,杨希勇受司法行政机关的委派,协助信访部门接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群众,后来他组建律师团队常态化入驻政府信访大厅,设立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现场为老百姓答疑释惑,提供法律帮助。

  “老百姓来这里一定是有急事难事,只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才能把矛盾化解好。”多年来,杨希勇总是“急”字当头,摸索创建了“急、稳、义、法”群众工作法。只要群众有诉求,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杨希勇表示,处理信访事项,经常出现信访群众对法律需求非常“急”的情况,这就要求接待信访群众时回应以党委政府对群众利益关心的“急”,有求必应、有求快应,在争做“急先锋”中与百姓诉求同频共振。

  在某棚户区改造中,一位50多岁的老大姐凌晨4点给杨希勇打电话,说她为搬迁的事琢磨了一夜,想跟他约时间见个面。杨希勇虽然睡眼朦胧却毫不犹豫地说:“我马上过去”,15分钟后他就赶到居民楼下。老大姐又说:“想和指挥部领导见一面,你能不能做到?”面对这位对他充满期待和信任的老大姐,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我帮您联系”,并与指挥部领导约定早上6点见面。在他们去指挥部的路上,这位老大姐真诚地对杨希勇说:“杨律师,我信你了,这个事怎么办,一切由你说了算”。在杨希勇的帮助下,老大姐纠结了几个月的“烦心事”顺利解决。

  在市政府信访接待大厅,杨希勇和他的律师团队为来访者答疑释惑,对疑难信访事项的解答、复查、复核出具法律建议书,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听证会、调解会,积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杨希勇在工作中形成“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助人自助”的群众工作方法,让群众走进信访大厅就像走进好朋友的“家”一样,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近年来,杨希勇带领的团队已义务接待群众来访3840人(次),当好群众的“咨询员”;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当好群众的“引导员”;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听证会、调解会150场,通过“法、理、情”的融合,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出具信访解答、复查、复核的法律建议书450份,当好信访部门的“服务员”。

  以法治力量为民解忧 躬做人民群众“贴心人”

  农民工也是杨希勇接触和服务较多的群体之一。这些年,他以法治力量为民解难,针对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甄别难题,杨希勇创建的“纯民间仲裁”工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岁末年初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发期,也是杨希勇最忙碌的时候。某工程项目230多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近千万元,各方对农民工工资、第三方审计各执一词。杨希勇大胆采取“人工费审计+双市场询价+第三方盲评”方式确定农民工工资,促使各方握手言和,农民工工资顺利得以发放。

  2019年春节前,烟台连续下了几天大雪,来自江苏、河南的百余名农民工还在为追索工资而四处奔波。政府有关部门非常关心这件事,指派杨希勇前去协调。来到工地后,他发现工棚里像冰窖似的。他自我介绍“我是来帮大家的”,但他清楚地看到农民工那“半信半疑”的眼神。经验告诉他,“做”比“说”更重要。他本来想去找发包方对账,可是前脚刚离开,后脚工棚就被断了电。面对农民工的质问,虽然觉得委屈,他还是毫不犹豫调转车头回到工地,说服施工单位重新送电,这才稳住了局面。为了避免再次断电,他索性住在工棚里对账,和农民工一起啃面包,睡在大通铺上,实在冻得不行,就绕着工棚跑两圈。工人们看他真的住下了,渐渐地把他当成了“主心骨”。经过连续3个昼夜的对账和谈判,最终74万元工资顺利到位。拿到工资的农民工满脸喜悦,满眼泪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近年来,他参与“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活动450多场(次),累计为3000余名农民工协调发放工资上亿元。

  以法治智慧破题攻坚 勇做改革创新“领头雁”

  在帮助特殊和困难群体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杨希勇也尝试将法治实践中的案例和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积极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参考。

  2015年,杨希勇入选国家“双千计划”到鲁东大学挂职,至今已有7年。他先后担任法学院法学专业1802班和2204班班主任,创建了真实案例设疑法、双向交流引导法等法学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了法院真实庭审首次走进鲁东大学、仲裁真实庭审首次走进省内高校。

  杨希勇创新了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有法律需求的信访群众请到大学课堂,通过信访群众与法学教授、大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的形式,打消信访群众心中的疑惑,已化解了20多起信访“骨头案”,实现了法学实践与教学零距离,开辟了解决疑难信访问题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汇聚驻烟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化解基层矛盾,形成了“l+N”法律合作共建机制,开辟化解疑难信访案件的新路径,并入选2021年烟台校地融合发展项目。

  杨希勇在鲁东大学设立了助学金,带领学生参与服务农民工实践,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邀请农民工走上法学院讲台,讲述安全生产经验及亲身经历的安全教训,将传统的服务农民工法治宣传行动“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式培训,变为“人人讲、大家谈”的互动式培训,创新了农民工法治宣传的新模式。

  杨希勇以农民工工资拖欠引发的劳动争议真实案例为原型,在鲁东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模拟了劳动争议的庭审现场。农民工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参与“庭审”,法庭的“法官”“书记员”也由农民工和学生担任,真实再现了该劳动争议案件的化解过程。农民工和学生在“模拟法庭”上受到了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现场还发放了原型案例中的农民工工资65万元,用“双向交流引导法”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实现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以源头治理为民发声 用心用情当好群众“代言人”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杨希勇提出了涉及外卖员、送水工等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建议20余件;为了解决城镇居民错过交费期而不能报销医疗费的民生问题,他提出的随时交纳的建议被采纳。他提出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解决继承难的建议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建议,分别被评为市、区优秀人大代表建议。他提出将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保障房体系的建议被采纳,烟台市随后出台了把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纳入租赁补贴保障范围的政策。

  杨希勇是山东第一部海岛生态保护的创制性立法《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最初起草人,历经50多次修改,助力长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他参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专家论证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建议被采纳。

  近年来,杨希勇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宣讲宪法、民法典等163场,通过抖音、快闪、情景剧、农民工夜校等形式以案说法,把法治声音送到千家万户。

  以法治情怀映照初心 争做党员公益“先锋队”

  杨希勇是律师,是教师,是人大代表,是志愿者,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员律师,他始终坚守执业为民初心,努力做“公益楷模”。

  2020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杨希勇带领律师团队向最后一批离烟的四川、重庆籍农民工协调发放11万元工资后,就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防疫志愿者队伍,在疫情卡点上做起了“引导员”和“送菜员”;复工复产时,自费购买防疫物资送到工棚,引导返城农民工科学防控,为疫情防控当好“守门员”;大年初四,他就向武汉和烟台捐款2万元,成为烟台慈善总会接受的第一笔个人抗疫捐款;他配合防疫部门起草和修改了《疫情防控时期法律常识》和《疫情防控以案释法》系列宣传材料,为卫生部门设置医学留置观察点、购买防疫物资等工作审查合同29件,为疫情防控贡献律师力量。

  2021年8月初,烟台再次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杨希勇带领党员律师协助社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发挥速录工作“手”的专长和善做群众工作“口”的专长,坚守在社区一线,成为志愿服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3月,他再次脱下律师袍、换上防护服,下沉社区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带领党员律师用党性诠释使命担当,收到了社区的表扬信:“(杨希勇)中午最后一个轮班去吃饭,几次让人替他都不肯,我们和社区都非常感动,真正体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的精神。”

  杨希勇常年扎根基层服务千家万户,始终不忘初心;常年坚守一线传递百姓心声,始终牢记使命。他是群众信赖的“贴心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主心骨”,冲在一线化解疑难信访问题的“好参谋”,他把初心融入群众,把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真正送到群众的心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杨希勇一直在路上,用脚下的泥土践行着人民律师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