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行政执法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03 10:21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红

  近日,司法部发布《行政执法人员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作为总结提升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制度成果,《行为准则》总结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执法的一系列要求,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近年来,各级行政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些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仍时有发生。为此,《执法准则》明确划出了十条红线。

  强调严格执法 让违法者敬法畏法

  严格执法是整条执法生命线的“筋骨”与“基石”,是贯穿执法全过程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失其严格,其余皆为空谈。对此,《执法准则》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严格遵守职权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 职权法定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机关行使的职权必须有法律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超越法律的授权。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着无权执法、越权执法、无证执法、借证执法等情况,也存在着没有执法资格的机构和人员执法的情况。《行为准则》明确禁止上述行为。

  二是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法定授权必须为”。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积极实施行政行为的职责和义务,应当积极履行。行政执法实践中,行政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较为突出,还存在有案不立、压案不办、超期办案、拖延执行等问题。行政机关不作为的,上级行政机关要加强监督,符合问责规定的,严肃问责。

  三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等现象,是行政权力滥用与异化的表现形式,不仅与行政执法的立法目的相悖离,还会损害执法机关的公信力与执法风气,破坏营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威胁。《行为准则》明确提出要严禁上述行为。

  强调规范执法 为法治权威增信赋能

  规范执法是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的“尺度”与“路径”,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操作遵循。行政执法规范化要求建立和完善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和程序。《执法准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是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行为准则》对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的落实,有利于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保障。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回避权等程序性权利,还应当保障当事人获得救济和依法获得国家赔偿等权利。

  三是规范执法还要求遵守行政执法案卷归档保存规定。为执法活动建立完整、准确的案卷,确保执法全过程的可追溯、可复盘、可监督,让每一份执法案卷成为经得起检验的法治“答卷”。

  强调公正执法 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公正执法是行政执法的“灵魂”与“准星”,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秉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合理地作出处理决定,确保法律得到不偏不倚的执行。《执法准则》强调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平等原则。行政执法人员平等对待当事人,不能刻意差别对待当事人。执法人员对相同情况给予相同处理,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二是坚持合理原则。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应当尽可能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当严格规范适用行政裁量权基准。行政机关虽然应当遵循裁量基准,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有违法情节较轻等情形,行政机关可以在裁量基准的范围内灵活处理,以确保裁量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强调文明执法 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文明执法是执法价值链条的“温度”与“形象”,为行政执法活动提供情感认同和道义支撑。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当事人,以理性的方式实现执法目的,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是应当尊重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强调严格执法,让违法者敬法畏法,但绝不是暴力执法、过激执法。行政执法人员应做到执法仪表举止文明得体,执法用语规范文明。严禁使用侮辱性、挑衅性、威胁性、歧视性、敷衍性语言。严禁态度蛮横、推诿扯皮、行为粗暴。

  二是应当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应当加强跟进帮扶指导,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依法更多采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信息披露等方式。

  行政执法是法治政府最鲜明的标签,也是最坚实的基石。《行为准则》为行政执法人员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规范,是行政执法活动的方向和标尺,有助于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