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 驰 范瑞恒
法律如何保护网络虚拟财产、民法典与你我息息相关……6月30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天津市东丽区丰年村街道新泰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百余幅法治剪纸作品依次排列,每幅剪纸都蕴含一个法律小知识,引发观看者的浓厚兴趣。
在此前一天,这些剪纸作品还吸引了小区数十名学生的关注。新泰道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金春介绍说:“将法律知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普法宣传让法律内容看得见、摸得着,更能让法治温度直抵人心。”
上述剪纸作品由东丽区司法局、区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联合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郑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刘长会共同打造,旨在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群众法治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作品以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等为主题,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艺术,丰富法治内涵,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
“为了创作这些剪纸作品,我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调研,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形象,能够更直观地传达法治理念,让法治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刘长会表示,“非遗剪纸+法治”不仅增强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还赋予了剪纸艺术新的使命与活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让法治文化在与传统文化的共融中更加深入人心。
如何让这组法治剪纸作品发挥出最大效能?
为此,东丽区依托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2个街道(功能区)公共法律服务站,长期展出国家安全等主题法治剪纸,同时为108个社区“亚楠调解室”、法律图书角等普法微阵地配备东丽区法治剪纸作品及合集2000册,并通过发放剪纸宣传册、电子屏滚动播放等方式,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法律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办事群众介绍法治剪纸内容,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不仅如此,东丽区还开展法治剪纸作品展览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活动,由法治副校长、普法志愿者等担任讲解人员,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指导群众体验剪纸工艺,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在相关场所设计展示法治剪纸宣传栏、文化墙、图书角、展示柜等,真正实现法治文化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我们还与团委、教育等单位合作,制作设计防范校园欺凌、远离毒品等青少年法治主题剪纸600幅,将在全区60所中小学打造非遗普法微阵地,为青少年法治实践活动提供沉浸式、常态化学法场所。”东丽区司法局副局长刘桂萍介绍说,该区还将法治剪纸融入学校课程,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充实普法内容。
在东丽区,“非遗剪纸+法治”开辟了一条普法宣传新路径。
4月29日,东丽区第六届欢坨西红柿文化节开幕式上,由东丽区司法局、区普法办、区法学会等单位搭建的“乡村振兴 法护同行”普法点位前,过往游客在法治剪纸前驻足停留。工作人员在讲解剪纸知识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重点普及婚姻家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热点法律知识。
“非遗承载着民族记忆,普法传递着时代精神,两者结合唤醒文化认同,让法律知识润物无声。”从北京来津旅游的王先生点赞法治剪纸。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法,才能让法治的种子真正生根发芽。”东丽区司法局局长杨泉说,“我们将普法宣传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探索沉浸式普法新路径,努力将法律条文转变为群众心中的生活常识,让非遗与法治‘擦出火花’,使法治宣传更具活力、更显成效。”
责任编辑: 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