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淑秋
全国闻名的“六尺巷工作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方法的先进典型。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司法所在解决日常自建房邻里纠纷中,运用“建房留滴水”的善良习俗,同样探索出“滴水线调解法”,为解决当今宅基地自建房邻里纠纷提供了基层智慧。
集美区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里,集美街道所在地更是陈嘉庚的出生地。在该街道,各种产权形态的不动产一应俱全,既有商品房社区,也有早年统建房宿舍,更有宅基地自建房,邻里纠纷是这个区域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尤其是自建房翻建过程中,更容易引发相邻权纠纷。
2023年夏天,集美街道岑西社区的陈某因儿子结婚计划扩建老房,按设计方案施工的话,新建房屋虽然没有超越陈家红线,但与隔壁何某家之间的过道小巷将缩成一条缝,不仅行人无法通行,而且新屋檐雨水还会直滴何某家院墙。施工中,何某以“墙体会受潮、通行受阻碍”坚决反对,陈某则认为“按红线施工天经地义”,两家从拌嘴到对峙,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降至冰点。
岑西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知悉纠纷后,便会同集美司法所开启“滴水线调解法”工作模式。
首先,看青苔,循传统。土生土长、熟谙闽南建房规矩的人民调解员带两家人看巷内墙根青苔,说:“这是老辈留滴水线的记号,以前建房都留地让雨水走。”老传统已经延续上百年了,新时代也需要遵循老传统。
其次,释规则,明法理。人民调解员翻出随身携带的民法典,向陈家人就相邻关系部分进行释法析理:“你看,法律有规定,邻居间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建房子不能影响他人通行、排水。屋檐水浸邻墙、堵死共用巷道,都属侵权,按现在方案,屋檐水浸何某家墙,巷道宽度也不够,不合适”。
最后,引语录,化心结。人民调解员最后说:“以前嘉庚先生盖房时就常说,街坊邻里要互相体谅,多留一分空间,就多一分和气。”在嘉庚故里,人们对陈嘉庚先生始终心怀尊重与敬仰,他的言行总能以各种方式勉励后人。
三句话下来,陈家人与何家人气消了大半。调解员摸清两家心思:陈某急着办婚事,何某在意墙和路。于是与现场的社区干部分开劝说,“结婚是喜事,闹僵不值”“年轻人成家不易,适当让步留人情”。
最终,在调解员提议下,双方达成共识:陈某将屋檐内收20厘米,确保滴水不侵入何某地界;同时自愿将扩建部分后移50厘米,让巷道保留60厘米宽度,保障行人可以正常通行。何某也主动表示,愿意协助陈某协调施工期间的临时通行问题,纠纷圆满解决。
“滴水线调解法”,是集美司法所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针对基层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解决自建房纠纷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调解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乡俗拉近距离。该调解法的核心在于以闽南“建房留滴水”的民俗为纽带展开叙事。闽南人建房有传统,屋檐下一般要为乡邻留10到50厘米“滴水线”,让雨水顺流而不浸入邻居家。“前留一丈供晾晒,后留五尺好排水”,这是闽南人几百年的生活经验。
二是以法律明晰边界。老百姓的传统思维中,在自己的红线内建房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人民调解员通过对民法典第二编“物权编”第七章“相邻关系”多个条文的通俗解释,明确了在关系到相邻权利人利益的情形下,法律是可以对不动产权利人施加一定限制的,让老百姓明白,物权同样有边界。
三是靠合力促成和解。在“滴水线工作法”实践过程中,离不开人民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网格员、乡贤的共同参与,乡贤用老故事拉近距离,法律人员讲清边界,熟人说公道话,最终引导邻里在“情、理、法”平衡中互谅互让。同时,陈嘉庚先生当年在集美兴资办学盖房时,始终倡导邻里互助、和睦相处,这种“和邻安宅”的精神财富,也是“滴水线调解法”的文化内核。
岑西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法推广后,岑西社区建房纠纷调解成功率从62%升至91%,不仅让邻里之间在利益纠葛中守住了人情温度,也让社区治理有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 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