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 | 饮马投钱
发布时间:2025-05-23 11:26: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长青

  “饮马投钱”,出自唐代徐坚的《初学记》,讲的是汉朝时期,安陵人项仲山十分清廉,每次在渭河饮马时,都要投入三枚铜钱,表示不敢妄取占便宜。这一行为看似迂阔,却彰显了不贪非分的崇高品行。

  细观成语中的“饮”“投”二字,恰好形成一组奇妙的对应关系。“饮”在甲骨文中形如一个人弯腰低头在伸舌喝酒,动作中含有索取之意;而“投”字从手从殳,《说文》释其为“掷也”,本义为投掷,带有舍弃之意。二字一取一舍,一进一退,启示我们索取时须存敬畏,舍弃处要见气节。项仲山饮马投钱,正是遵循了取之有道、舍之有理的原则。

  古人对清白廉洁的坚持,常带着近乎偏执的执着。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卸任时回顾自己这几年的刺史生涯,却因曾在游览天竺山时带回了两块山石而自责不已,写下“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诗句。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看来却与贪污腐败无异,背后体现出的是其对公私界限极度严苛的划分。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了一个“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故事: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这才开始阅读家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莹莹烛火之光,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境界。

  这些故事看似极端,实则正暗合“饮马投钱”的精髓——在公私界限最模糊处,更需用最严苛的标准自守。人心若水,一旦沾染贪欲,便再难映照天地本色。饮马投钱,看似是对自然馈赠的“等价交换”,实则是以行动划出了公私分明的严格界限,不妄取分毫,不僭越寸心。三枚铜钱,与其说是买水饮马,不如说是买得一份心安。

  翻阅党史,无数革命前辈坚持公私分明、清廉自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饮马投钱”的精神。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他不幸被捕时,国民党军士兵认定他是共产党重要干部,想趁机捞一把,但搜遍其全身却仅得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找到一个铜板;王荷波1923年被工厂开除之后,生活艰难,工人们自主捐助一些钱偷偷地给他爱人,他发现后立即婉言谢绝。在担任工会领导时,他严以律己、办事公正,公私分明、账目清楚,从不乱花一分钱;陈云得知吴江县政府以照顾革命家属的名义给予姐姐陈星接济后,致信吴江县县长,请其停止对陈星的接济。

  渭水汤汤,不舍昼夜,千年时光已逝,投入河底的铜钱早已不见踪影,但其中蕴藏的廉洁哲理却滋养着一代代人。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那投钱入水的清音始终在岁月深处回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廉洁从不在聚光灯下,而是在无人处;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正如投钱不会改变渭水的颜色,但人的内心却会因这份坚持永远清澈如初。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