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经验的艺术化呈现
发布时间:2021-06-03 15:10:00 【我要纠错】 【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中国脱贫攻坚战,无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的资源。每一个实现了脱贫目标的村庄,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书写了一部慷慨激昂的诗篇。成功的脱贫实例看似俯拾即是,但是,正因为可选择面格外宽广,如何发现更具代表性的素材事例,如何从具体案例脱贫攻坚的鲜活实践中提炼出真正具有普遍性、值得推广的经验,并为今后的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借鉴,就格外考验创作者的艺术功力。

  报告文学《大国治村》在选取典型案例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事例,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武义县后陈村、永康市塘里村、东阳市花园村、淳安县下姜村、临安区上田村五个浙江普通村庄的村民们,如何摆脱贫困面貌,把家园建设得日益繁荣美好的过程,又将思维沉潜于事件之下,努力发掘这些村庄实现脱贫目标的深层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笔触展现出来。

  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思路的,自然是《大国治村》的第一部《花开后陈》。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紧紧抓住村务监督这一同类文学作品中较少触及的新鲜话题,对武义县后陈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注重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的做法进行了精心梳理,描绘出“后陈经验”的独特面貌。

  作者首先用沉重的笔调,勾勒了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前的背景,并着重强调了村干部重大决策不公开、村务管理不透明、财务支出不规范等问题给村庄发展、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集体资产迅速增加,一些村干部因为权力不受约束而滥用职权,村民对村委会不信任的程度加剧,村庄内部矛盾加深。这是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情,是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情。”这寥寥数语,堪称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是作者通过扎实细致的现场采访和历史回溯,对该村实际情况的精准认知,更是作者从后陈村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更广泛范围内村务监督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呈现,从而为接下来对村务监督工作开展过程的呈现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作者对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立、《村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的制订过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详细展示,字里行间折射着作者希望后陈经验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重视的苦心和热情。

  作者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后建议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后陈村标准厂房建设以及出租方案听证会的前前后后,以一个实打实的案例,准确还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运作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三驾马车”如何通过配合协作,最大限度地为村民谋福祉的过程。

  有了这样兼具现实感召力和理论说服力的铺垫,作者接下来谈到后陈村成为“中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后陈经验”如何在更广泛的范围生根开花,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独特的贡献时,就能够信心满怀了。作者在此处的论述,并非刻意拔高“后陈经验”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而是站在一个更宏阔的视角,把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的前因后果,及其所实现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放在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步伐不断前进、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加以审视。整篇作品的思想认识水平,读者对村务监督委员会以及“后陈经验”的认识,也由此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这部书的结构来看,《花开后陈》因为着眼于制度建设,显然处于整部《大国治村》的“龙头”位置,其后的《顾盼塘里》《幸福花园》《下姜起舞》《文武上田》诸篇目,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详细描绘了几个浙地山村走出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

  综合整部作品来看,作者更在意的是,把村干部个人精神品格的锤炼和能力的提升,放到村庄建设不断进步的格局中去审视,重在通过对某个村庄脱贫经验的梳理,找到其内在共性,从而为更多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实现旧貌换新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作者从多个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脱贫目标的村庄开始,努力探索它们独具特色的脱贫模式,既让读者看到这些村庄在致富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把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把他们所摸索到的乡村建设的若干规律进行了精准提炼和艺术再现,从而以情理兼备的笔触,讲述了一幕幕浓缩了各地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和脱贫实践的生动故事,让更多地方、更多人可以从中汲取经验,获得启迪。(邱振刚)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