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小数据接口 让“为难事”不再为“难事”

来源:广州市法律援助处 发布时间:2021-09-01 15:53
分享到 打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州市法律援助机构针对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中碰到的难题,从研发信息化系统接口的“小切口”入手,减证便民、化繁为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大问题”,打通了法律援助申请的壁垒,让难事不再为难。

  为民援助竟成难事

  黄某的丈夫在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黄某想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按规定指导她填写申报表。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黄某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填写好。随后,法律援助机构派员将申报表和个人资料送至相关街道民政科协助开展经济状况核对。核对过程中,街道办多次联系黄某要其补充提交社保清单等材料,有些材料还需本人回户籍所在地梅州市提取。历时20余天,根据街道办出具的核对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确定黄某符合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决定予以法律援助。

  “想要得到法律援助实在太难了!”黄某向工作人员表示不满,然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也表示为难:“经济困难是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法定条件,但实践中,申请人提交证明材料、填写十多页的申报表不容易,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材料认定判断也难,我们需要求助并依托民政部门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但这又耗时耗力。”

  像黄某的案例在法律援助受理工作实践中经常发生,为了判断是否符合经济困难标准,在开展家庭经济状况审查过程中,无论申请人还是法律援助机构都觉得“困难重重”。

  “两难两繁”围成法援壁垒

  在程序上,法律援助所需材料繁多,难住申请人。按规定申请人需要提交其本人及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包括但不仅限于工作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工资的银行入账记录、离退休金养老保险收入记录、学生证、就业创业证、失业保险收入记录、住房公积金收入、完税证明、社保缴纳记录,以及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房查册信息、车辆登记信息等等。

  另一方面,依法判断难度和承担风险,难住法律援助机构。即使申请人提交了相关材料,法律援助机构仍很难依据当事人提交的申报材料,对当事人是否符合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申请人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真假难辨,可能出现不合标准的申请人获得了法律援助的问题。法律援助机构明知风险大、漏洞多,却没有有效途径去核实。

  除了程序上的两大难事,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手续也很繁重。“繁”在核对工作手续“繁琐”。既要求申请人与家庭成员手动填写各类申报表,还要准备各类证明材料。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大多收入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填写和材料准备上十分不便。另一“繁”是核对工作任务“繁重”。法律援助机构收齐申请人所有经济状况核对的资料后,需派员将材料送至申请人户籍所在街道(镇)核对机构,待核对机构出具核对报告后再派员领取,费时费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援助机构认真组织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难事不难 法援更便民

  针对上述问题,为确保法律援助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更具操作性、规范性,2018年4月23日,广州市司法局、广州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法律援助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通知》,从核对对象、时间、内容、程序、要求、报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统一,明确法律援助机构直接委托民政部门所属街(镇)核对机构对申请法律援助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

  为落实“减证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及时申请法律援助,广州市法律援助处深入开展法律援助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专题调研,从网络联通入手,主动推进广州市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实现核对工作的信息化、便利化。申请人仅需提交“一证一书”(即身份证、授权委托书)即可进行,大幅简化审核流程及需要提交的材料。同时,还可实施跨省经济核对,即针对外地来穗的申请人时,系统可对其外省的财产信息进行核对。

  广州市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实现对接,让“为难事”不再为“难事”,便民高效,打造了温度与速度并存的法律援助工作新模式。

附件:

责任编辑: 刘海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