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法律援助惠民生 应援尽援保权益

来源:宁波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30 14:06
分享到 打印

  “没想到,现在申请法律援助竟然像网购一样方便。线上就可以申请,还可以随意挑选宁波市的法律援助机构。”近日,在浙江宁波务工的王师傅通过“浙里办”APP顺利完成了法律援助申请。

  两年来,宁波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以“四项提高”确保困难群众和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当事人获得及时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一是降低门槛,提高法律援助覆盖范围;二是减证便民,提高法律援助便捷度;三是优化措施,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效率;四是强化质量,提高法律援助精准服务。2023年以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接待来访群众12061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260件,同比增长47.90%;受理法律援助市域内通办案件376件,在法律援助申请类案件中占比16%;“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来电10.9万余人次。

通过法律援助 他拿到1.8万元赔偿款

  近日,李先生通过法律援助顺利拿到了1.8万元交通事故赔偿款。他感慨地说,自己不懂法,也不知道怎么争取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律援助,才让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李先生是镇海人,2023年1月份,他骑着电动自行车在鄞州区与另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对方负全责。5月,经济困难的李先生通过“浙里办”法律援助申请程序,就近选择了家附近的镇海区法律援助中心,并线上提交了相关资料。镇海区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政策,审核证据材料后,当即指派律师承办该案。

  近日,经法院调解,李先生顺利拿到了1.8万元赔偿款。

  2023年,浙江省政府将“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打破市域内法律援助申请限制,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以根据意愿,向宁波市内任意一家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宁波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在全市增设“法律援助市域内通办”咨询、受理窗口164个,同时重点培育25个示范点,在全市各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及法律援助窗口进行宣传,让办事群众第一时间知晓通办政策。

手机上点点 法律援助“一键直达”

  “现在的法律援助真是太方便了,手机上点点,法律服务就一键直达。”申请人李先生当初就是足不出户线上完成了法律援助申请。

  宁波市法律援助申请方式越来越便民,申请方式线下、线上多样化,有网上办、掌上办、快速办等便捷办理方式,群众可以利用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机、浙里办、政务网、支付宝等方式网上申请,实现群众法律援助申请智能办。另外,还有“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免费咨询服务,群众可以随手拨打电话咨询。

  法律援助申请程序也大大简化,特别是法律援助法实施后,申请人无需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只需如实说明经济困难状况,进行个人诚信承诺,由法律援助机构进行核查。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请求工伤赔偿的进城务工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申请法律援助,则免于经济困难状况核查。

  为了让法律援助更加便民,宁波市司法局做了大量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施行后,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积极部署开展各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军人军属、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项行动。落实法律援助主办责任制,方便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简化法律援助申请程序,做到当场受理、当场审批、当场指派,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效率。

  另外,宁波市司法局将开展“经济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不受事项限制”改革试点工作,从“工作措施”“实施步骤”“工作保障”等多方面进行部署。这意味着宁波市在探索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方面更进一步。

采取系列举措 提高服务质量

  近两年,宁波市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对于这点,做了13年法律援助工作的吴德朝有发言权。他说,法律援助对律师和案件的匹配越来越精细、准确。不同类型的案件对应该领域擅长的法律援助律师,“比如,我擅长工伤、劳动争议之类的案子,所以指派给我的一般都是这类型的案件。”另外,对案件的复杂、难易程度也有区分,简单的案子指派给时间相对充足的年轻律师;复杂的案子则由专家型的资深律师来办理。尽管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微薄,但是法律援助律师们都充满热情。“因为,对年轻律师来说,案子办理过程是难得的成长机会;对资深律师来说,则是一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据了解,宁波市司法局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积极参与“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等三项省法律援助重点工作,修订出台《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指引》,规范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流程。加强全市法律援助承办律师库管理,各地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动态调整承办律师库。组织案件质量专家同行评估,开展“一案一评”等工作。创建法律援助积分管理小程序,将日常案件承办跟踪管理和承办律师办案过程纳入积分管理。开发法律援助智能指派系统,自动识别法律援助人员已办案件、服务质量、专业特长等,为精准指派值班、承办案件等提供智能服务。开展法律援助满意度测评,引导受援人在线评价。

改革创新 服务群众亮点纷呈

  宁波市10个区(县、市)法律援助机构也不断创新,在提升法律援助服务方面亮点纷呈:海曙加强与检察院、法院、仲裁等部门联动,建立健全检察参与支持诉讼监督机制、与仲裁沟通联系机制;江北与定海签订法律援助合作框架协议,增进两地法律援助业务交流,为强化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合作提供有力支持;镇海开展法律援助群众知晓度提升工程,积极发挥庄市宪法公园等法治公园、广场的作用,将法律援助元素融入其中;北仑组建“法润童心”女律师服务团队,推进未成年人普法;鄞州探索在基层推行“法律明白人”代办申请,完善在申请过程中诚信承诺和容缺受理制度;奉化与社会组织合作,扩大法律援助法宣传和影响;余姚与黄湖监狱签订监地合作协议,定期指派律师为服刑人员及监狱民警提供法律服务,同时把法律援助延伸到社区矫正领域;慈溪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履职检察监督,借助检察院检察监督职能,汇集政法单位数据库,对近几年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履职进行联合监督;宁海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讨薪”专项行动;象山主动与团县委、民政、妇联、残联等做好配合协同工作,为受到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和其他严重侵权行为的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应援速援。

附件:

责任编辑: 王佳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