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近年来,天津市西青区司法局不断聚焦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的法治需求,以“全维度、智能化、零距离”为导向打出法律服务“组合拳”,为强军事业筑牢坚实法治后盾,让“最可爱的人”切实感受法治温度。
构建“全覆盖”服务体系 让法治保障触手可及
2024年3月,烈士军属张大娘到西青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2023年10月23日,张大娘发生交通事故,全身多处受伤,赔偿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西青区法援中心了解情况后,加急审批,及时安排律师介入,做好张大娘的维权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大娘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2025年7月23日,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张大娘获得人身损害各项赔偿共计70935.5元,真正实现“军营内外有呼应,服务全程有保障”。
西青区司法局锚定“全域覆盖、精准响应”目标,构建多层级、立体化服务网络。一方面,依托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纵向贯通法律服务“神经末梢”;另一方面,在驻地部队、西青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横向拓展服务阵地,并与驻区部队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纳入公共法律服务重点保障范畴。通过建立常态化需求采集机制,深入军营、退役军人服务场所,动态掌握官兵及家属涉法诉求与动态信息,将法律服务网络延伸至基层一线。针对法律援助申请,开设“绿色通道”,实施“优先受理、简化流程、加急审批”机制,对紧急情况先行受理、事后补全手续,让法治保障“不打烊”“不断档”。
打造“智能化”服务矩阵 让法治服务高效便捷
西青区司法局积极引入智能技术,为部队法律服务注入“科技基因”。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为依托,在部队公共法律服务站配备便携式智能终端机,构建“7×24小时不打烊”的智能服务矩阵——官兵可随时通过终端实现机器人问答、法律意见书在线出具、文书模板自助下载、法律法规智能检索等功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法律咨询“秒回应”、法律工具“随手取”。同步建设视频咨询管理系统,打通“线上面对面”服务通道。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只需通过手机或智能终端发起申请,即可与公证员、律师、司法鉴定人“云端连线”,享受高清视频咨询服务,实现公证办理指导、复杂法律问题解答等需求“隔空解决”。
开展“零距离”法治宣传 让法治观念入脑入心
西青区司法局还紧扣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建由法律援助人员、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强军先锋队”,深入驻地部队开展“法治进军营”系列活动,以“沉浸式、互动化”形式推动法治宣传“零距离”触达。活动中,普法团队聚焦部队实际需求,围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重点法规,通过专题讲座、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方式,为官兵讲解“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现实意义,剖析“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实践路径。同时,针对官兵个人及家庭遇到的劳动合同纠纷、财产继承、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开展“一对一”法律咨询,现场答疑解惑;向部队赠送《西青区公共法律服务指引手册》《法律援助手册》、漫画图解民法典等普法资料,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法治知识。通过“精准滴灌”式普法,官兵法治意识显著增强,法治精神逐步融入强军实践,为军营法治化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下一步,西青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法律服务创新,针对不同军人群体制订“普法菜单”,推动“跨区协作”联动机制,拓展“心理+法律”特色服务等,让“尊崇军人、保障权益”的法治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军政军民团结、国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