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郑州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

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5-04-13 09:52
分享到 打印

(2004年8月1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9月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8号公布  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危险废物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危险废物包括:
    (一)医疗废物和其他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
    (二)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以及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对危险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对医疗废物和其他污染严重的废物实行集中处置。
    第五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卫生、市政、公安、交通、价格、工商行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  鼓励、支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
    对在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危险废物管理
    第七条  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必须按规定到市或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提供所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理的有关资料。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申报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提前15日到原申报登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八条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不得擅自关闭、闲置或拆除;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拆除的,必须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
    第九条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形态,选择安全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并对危险废物实行分类包装、收集、贮存、运输。
    第十条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接受单位在转移危险废物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扬撒、防破损等安全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禁止在运输过程中丢弃危险废物。
    第十一条  贮存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采取防渗漏、防扬撒、防雨淋、防流失等安全措施,防止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环境。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危险废物。
    第十二条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或委托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对危险废物不按规定处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危险废物包装容器以及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运输危险废物的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并设置危险废物标识。
    第十四条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发生危险废物污染事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
    第十七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提倡、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十九条  从事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
    第二十条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转让、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对其他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委托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
    第二十一条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必须保证集中处置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处置危险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和规范。
    第二十二条  危险废物实行集中处置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签定书面委托合同。书面委托合同应当明确双方在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费用承担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第二十三条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可以向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收取处置费用,但不得超过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范围和标准。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一)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不按规定设置识别标识的;
    (二)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
    (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不按规定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或者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
    (四)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的;
    (五)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
    第二十六条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由市或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无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市或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由市或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触犯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三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程序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
    (二)对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对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在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

责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