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指导案例

非法捕捞野生中华鲟鉴定案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1-06-05 08:40
分享到 打印

  案例1

非法捕捞野生中华鲟鉴定案

  关键词:司法鉴定 中华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物种鉴定

  案情概况

  2019年8月,上海市某区渔政管理检查站执法人员在水域巡逻时,发现一艘渔船正在进行非法捕捞,执法人员对非法捕捞到的鱼进行分类登记时,发现一条疑似水生珍稀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受相关部门委托,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对该鲟鱼的物种及鱼龄进行鉴定。

  鉴定人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疑似中华鲟进行种属鉴定。DNA鉴定结果显示鉴定材料所测得的4条基因序列均与中华鲟相似性最高,为99.85%-100%。对疑似中华鲟的外部形态和基本性状检查,确认其形态和性状均符合中华鲟外观描述。对中华鲟的胸鳍取样和切片年轮检查,确定中华鲟鱼龄在0+(1龄)~1+(2龄)。

  鉴定要点

  鲟鱼种类较多,形态接近,容易产生误判。本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形态学双重方法鉴定中华鲟物种,通过对送检鉴定材料进行DNA提取、扩增、测序、比对分析,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四个目标区域所测的四条(基因)序列均与中华鲟相似性最高,且达到了99.85%-100%,依据上述结果,支持送检鉴定材料为中华鲟。

  案例意义

  本案是长三角区域首例涉中华鲟物种鉴定、鱼龄鉴定的刑事案件。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熊猫”,在科研、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近年来,由于长江污染、非法捕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鲟已濒临灭绝。在司法鉴定实践中,可能存在检材不完整、传统的形态方法不足以判定其物种和年龄的情况,而多学科交叉、多方法鉴定,可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为物种种属及年龄等鉴定提供新的思路。

  专用名词解释

  胸鳍:位于左右鳃孔的后侧,主要功用是使鱼前进、停止或改变方向。

  种属鉴定:采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技术对生物进行分类地位(科、属、种)的认定。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