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红色法治薪火点燃基层治理新路

遵义司法局探索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10:25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胡特旗

  法治日报通讯员 梅 飞

  大娄山间,白雾袅袅升腾。雾气笼罩下,主峰岩壁上醒目的“娄山关”3个红色大字愈发醒目。回溯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抵达此地,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战斗。第一次战斗,有力地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第二次战斗,则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贵州遵义,这座被誉为“转折之城”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字源于《尚书·洪范》中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近年来,遵义市司法局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挖掘、保护红色法治资源,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深入开展红色法治实践,以“党建引领法治护航”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提升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五大工程”,将红色文化传播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育、打造特色普法品牌,赋能绘就美丽乡村幸福画卷。

夯实法治基石

  “生活在老城,有种幸福叫既有烟火气,又很温馨。”居住在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的黄老伯点赞道。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老城街道是第一批贵州省“枫桥式”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辖区居民的获得感逐年提升。

  近年来,遵义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以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为依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精神内核,在推动相关村(社区)深化民主法治建设中传承和发展,沿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遗址等红色线路,挖掘红色故事,成功创建命名了纪念馆社区、苟坝村、娄山关社区等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民主法治示范带。

  “实践中,我们持续探索‘红色文化+依法治理’,借助‘送法进社区’和‘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两大载体推进落实。着力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室、调解室,利用微信群、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服务,构建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遵义市司法局副局长李克炯说。

激活法治动能

  “今天给大家讲讲相关法律知识,让大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近日,在红花岗区海龙镇温泉村“法治农家小院”,法治宣讲员胡开禄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温泉村通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为依法治理“铸魂”的一个缩影。为推动形成“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温泉村依托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在公职律师、“法律明白人”、老党员、青年代表等群体中,以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等形式,选出30余名法治宣讲员,通过以案释法、驻点服务,引导村民积极学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让乡村善治行稳致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遵义市通过实施贵州省基层普法队伍“万人大培训”活动,在每个社区培育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为社区培育了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基层工作者,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在规范开展创建工作基础上,村(社区)均建立“小微权力清单”“流程事项图”等向群众公示,增强事务的透明度。

  值得一提的是,遵义市司法局通过机关驻村帮扶、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结对帮扶和民主法治示范市县共建等方式,先后帮助90余个村(社区)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为了更好地赓续红色荣光,各驻村第一书记以“五强党组织”创建为契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筑牢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切实提高帮扶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拓宽“增收路”,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外地企业和培植本地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赋能法治远航

  遵义市作为红色革命圣地,坚持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持续做实做优法律援助民生工程。

  前不久,受援人龙某华给红花岗区法律援助中心送来锦旗,上面写着“法律援助为民解难”,向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案件承办律师表达谢意。

  原来,红花岗区某物业管理公司秩序维护员龙某华,工作时摔伤致肋骨骨折,被认定为工伤,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为十级伤残。龙某华多次与公司协商工伤赔偿及支付被拖欠的工资无果,遂向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当日获批。此后,承办律师帮其申领到工伤保险待遇4.9万余元。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中,法治建设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调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遵义市司法局建立“律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结合帮扶村实际,精准服务“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群体,为基层社会稳定提供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为赋能法治建设不断前行,遵义市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建成基层人民调解组织2583个,实现全市254个镇(乡、街道)、2097个村(居)全覆盖;建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222个,涵盖金融、物业、婚姻家庭等10余个领域;配备村(居)专职人民调解员2070人,配备率达98.7%。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遵义市尤为注重红色文化保护,制定了《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发布了《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的公告》,并积极推动《遵义市红色遗存保护利用条例》的制定。

  “遵义的红色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和使命。沿着红军的足迹,发掘红军在遵义期间的红色故事、做到一地一景一故事一特色,让红色文化在遵义传承发扬。”遵义市司法局局长许鹏表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遵义市将持续探索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建设红色法治文化示范带,深化民主集中制精神内核,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发展。

附件:

责任编辑: 白海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