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法治日报通讯员 张娅萍 赵晓红
法律援助门槛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覆盖事项范围更加多样、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满意度持续攀升……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紧紧围绕“法律援助惠民生”主题,通过数字化赋能、靶向服务等举措,构建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优化“援调对接”机制,不断推动法律援助提质增效,让法治阳光温暖更多群众。
异地援助暖民
“作为‘1+1’法律援助志愿者,就是要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从不分地域,就像温暖的阳光照到每个角落。”律师高岩会见张某时说。
家住上海的张某在第一师阿拉尔市被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过研究认定他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第一师阿拉尔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迅速启动法律援助程序,并指派高岩承办此案,最终为张某争取到了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7月20日,张某手持“依法维权 扶危济困”的锦旗,来到第一师阿拉尔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向高岩和工作人员致谢:“感谢你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让我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温暖。”
“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条文,司法工作也是群众工作。”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振荣说:“把法治惠民落实在一件件具体的案件中,既要看法律效果,也要看社会效果,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优化网络便民
“以前要跑很远到师(市)里咨询法律事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方便多啦。”14团金杨镇阳光社区居民沈大姐对新设立的法律援助联络点赞不绝口,这是“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精准发力服务民生的真实写照。
据介绍,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通过构建“23个综治中心+206个站点”的立体化网络,将法律援助服务延伸至乡镇、街道等基层单元,全年提供法律咨询万余人次。
同时,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妇女儿童等群体,该师(市)司法局联合人社、残联、妇联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设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主动摸排法律需求,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我爷爷腿脚不便,律师就来家里办手续,还通过手机视频调解,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了。”吴某的孙子动情地说。去年,78岁的吴某因房子纠纷申请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后,通过在线调解圆满化解矛盾纠纷,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第一师阿拉尔市已累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901件,“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量突破7000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36.4万元,收获群众的普遍好评。
创新机制利民
“能自己选律师,我心里踏实多了。”去年4月,农民工蒋某因一起交通事故纠纷,向师(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第一师阿拉尔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欣欣了解情况后,为蒋某开通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当场完成了法律援助的申请、受理、审批,并在指派时实行“点援制”,蒋某从法律援助律师库中选择了擅长交通事故处理的专业律师,最终顺利追回了被拖欠的30.5万元赔偿款。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大力提升法律援助“点援制”质效,将全师(市)热心公益、热心法律援助事业的30名执业律师和13名法律服务工作者纳入法律援助律师库,通过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栏的方式公示援助律师信息。
“中心大厅设立触摸式一体查询机,录入援助律师的执业年限、业务特长、工作表现等信息。受援人根据自己的案件情况结合律师专长可以自主选择信赖的律师,避免受援人盲目选择援助律师。”第一师阿拉尔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推行“点援制”以来,还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方式,对受援人进行案件回访,了解承办律师的服务态度、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广泛征求受援人的意见和建议,受援人对承办律师的满意度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