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释法说理后,濒危文物重新焕发活力

遵义律师巧解红色资源产权纠纷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09:34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胡特旗

  法治日报通讯员 梅 飞

  “这里是集‘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于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生动呈现了川东地下党支部联络站的革命历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贵州省遵义市密山四合院旧址采访时,当地村民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殊不知,这座承载着红军长征历史记忆的建筑,曾因产权纠纷陷入保护僵局,一度面临坍塌的风险。

  “张律师,这房子再不修就要塌了,可村民就是不同意,这可咋办?”一天,在遵义市桐梓县水坝塘镇三会村村委会会议室,县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焦急地向法律工作者求助。

  “密山四合院旧址”又名“川东地下党支部联络站”,2018年被核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斑驳的青砖、褪色的木窗,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在此奋斗的光辉岁月。然而,这座意义非凡的建筑却因产权归属陷入困境。它属于当地10户村民共有,受“族产不得分割”的风俗限制,长期无法开展修缮工作。房屋主体结构濒临倒塌,县人民检察院虽通过公益诉讼督促整改,但部分产权人以“私有财产自主处置权”为由阻工,修复工程陷入停滞。

  “国家有专项资金可以用来修缮,但村民们不理解,有的甚至觉得国家出钱修,就会把房子所有权收走。这观念上的坎儿不跨过去,保护根本无从谈起。”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无奈地摇头。

  贵州贵遵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后,迅速选派张绍明、张绍勇、韩朝飞三人组成法律服务团队。他们深入研究文物保护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梳理关于文物保护与产权处置的规定,明确“共同共有文物,不可分割,国家有权行使保护权”这一核心原则。

  与此同时,服务团队开启“走村入户”模式。在村民家中、院坝里,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普法工作:“这四合院不是普通房子,它是红色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保护好它是大家的责任。国家出钱修,产权还是村民的,而且修好了既能留住历史,还能带动村里发展。”

  经过多次沟通,服务团队促成各方共同签署《私有文物共同保护公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绝大多数产权人的同意,国家专项资金得以顺利投入维修。如今,修缮一新的“密山四合院旧址”重新焕发活力,红色历史故事在这里继续向后人讲述。

  遵义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地,类似的保护难题并不鲜见。“密山四合院旧址”产权纠葛的解决,为红色资源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通过非诉调解、普法宣传、讲理释法,厘清权责、搭建共识、衔接制度,有效激活文物的保护动能。

  “通过发挥法律、文物保护等专业力量,以专业视角剖析问题、制定方案,是突破这次困局的关键。同时,立足地方实际,创新保护机制,探索适配的保护模式,更能为红色资源传承提供长效保障。”张绍明说。

  在新时代,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法治力量不可或缺。随着更多法治实践的深入推进,更多红色资源将在法治轨道上焕发新生,成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坚实载体。

附件:

责任编辑: 白海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