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中,上海市各委办局和各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和极具地域辨识度的法治文化推广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
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于9月8日启动,为期一个月,聚焦两大方面、七大主题,包括35项重点文化项目。《法治日报》记者全程关注活动进程,以沉浸式的体验全面观察上海举办法治文化节的积极意义以及带来的变化。
有专家称,上海启动首届“法治文化节”的意义不亚于上海在1989年创造性地启动首届“宪法宣传周”。创设“法治文化节”将进一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红色传承
“爹,这些文件你帮我藏好,革命胜利那天,我会回来取。”舞台上,张人亚将装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公文包交给了父亲,然后马不停蹄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了……
近日,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静安专场暨“百年辅德里循法而行再出发”主题活动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举行。主题活动上,宣传片《辅德里1922》带着观众走进历史画卷,原创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主题歌在此唱响。
当观众看到张人亚牺牲后尸骨无寻,家人忍着巨大悲痛,为其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并呼喊英灵魂归故里时,记者和身边的许多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流下热泪。
“静安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共有105处重要红色资源遗址、旧址。今后我们将以‘上海法治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发挥区域优势,用好红色阵地,深挖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深耕法治土壤,持续夯实法治文化建设。”静安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吕忆农说。
据统计,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仅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这段时期的各类红色资源就有612处,包括旧址、遗址497处,纪念设施115处。为此,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红色普法”的概念,并首次将“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和弘扬”写入“八五”普法规划,要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基因,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法治故事……
在这一语境之下,近年来上海持续建成众多红色精品法治文化阵地,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国歌展示馆”和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有依托中共四大纪念馆建成的“国旗法教育展示厅”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起草地,还有作为全国首个“少年起诉组”和全国首个民办调解工作室诞生地的愚园路法治文化街区等,其中不少阵地成了上海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系列红色法治文化剧目经过专业创作与观众见面,除了《辅德里1922》,还有华东政法大学师生自导自演的青春版原创话剧《雷经天》、黄浦区司法局创作的爱国情景剧《七君子》等。
近日,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之“依规治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主题论坛也圆满落幕,论坛聚焦并展示了近年来上海各界对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结合,深化依规治党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另外,还有一系列法治文化体验活动在陈望道旧居、国歌展示馆、方塔园等地相继展开,引领广大群众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
弄堂寻迹
“法治南东,你我共建。”对着镜头,一名外卖小哥开心“比耶”,喊出“法治共建”的口号。这名外卖小哥所处的地方正是被誉为上海“城市之心”的南京东路街道,法治标语和文化展台搭建在现代化楼宇和传统街道里弄之间,尽显新老交融的海派气象……
不久前,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作为上海唯一入选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的试点地区,启动了相关试点工作,并率先发布了《南京东路街道关于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将法治文化的浸润纳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抓手。
“黄浦区是上海的城市之心,这里有着最具海派文化特征的地标——石库门和城市里弄,近年来我们充分借助海派文化的内涵,有效整合散落于弄堂角落的法治文化元素,并充分应用到法治宣传教育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来,发挥其最大效能,成为‘平安黄浦’和‘法治黄浦’建设的强大助推器。”黄浦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忠说。
众所周知,海派文化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包含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这种兼容并包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已经深刻在上海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针对海派文化中重契约、守承诺、讲规则的法治文化精神展开,涵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基层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法治文化建设等多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既接地气又富品位的法治文化传播活动。
活动期间,徐汇区推出《武康大楼里的“法”式浪漫》纪录片,从武康大楼百年历史中感受现代法治精神;长宁区北新泾24小时数字化司法所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体验科技赋能数字化司法为民办实事的独特魅力;奉贤区开展了法治主题特色剪纸活动,将乡土剪纸与法治文化相融合……
法润江南
近日,宝山区1号湾民法典主题公园开园,作为上海法治文化节重点项目之一正式迎接游客参观。记者在现场看到,普法与养生十二时辰、民法典七编古典卷轴、法治石刻、法治典故绘画等诸多传统艺术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法治宣传教育中,让游客仿佛漫步于江南古镇,沉浸于精美的法治文化艺术氛围。
“江南文化既有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也饱含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我们将法治文化和江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成了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功能性法治文化阵地集群,很好地贯彻并诠释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打好法治底色。”宝山区张庙街道办事处主任黄一欣说。
记者了解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共同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其中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紧扣上海城市文化,通过挖掘江南文化中的良善风俗、优秀家训等文化遗存,突显遗迹中的法治精神、典籍中的法治故事和生活中的法治传承。
奉贤区举办了上海市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现场推进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推进漫谈、“法治巡演进乡村 法治文化惠民生”等活动;松江区“法治楹联第一村”举行上海市法治楹联征集活动十周年作品展,打造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的“松江样本”;崇明区、嘉定区、奉贤区等涉农区也面向全国或全市开展曲艺作品征集评审、书画篆刻作品展评、法治文艺原创作品征集大赛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创设于1989年的“上海宪法宣传周”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33届。时至今日,上海的宪法宣传入心入脑全面覆盖,公民法治素养持续提高,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据悉,早在2019年,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办就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本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形成法治文化“阵地、传播、作品、活动”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上海“八五”普法规划也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集成,并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扩大上海法治文化品牌的社会知晓度和市民认同感。
“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活动丰富、创新良多、成果丰硕、精品迭出,持续推动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影响深远,我们相信依托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必将为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全新的法治活力。”上海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张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