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卜显仁:建起文化大院让法治种子落地生根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洋 韩宇
“邻里因路结新怨,有如麦芒对针尖,此前我已调三次,效果不佳显难堪,再次登门不畏难,力争止纷保平安……”近日,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西营子村内的卜家文化大院里,村民都熟悉的法治评剧《邻里之间》再次上演。
这部评剧是当地的“法律明白人”卜显仁根据自己调解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来,上演之后获得了村民的纷纷好评。
自2013年起,卜显仁就开始将法治宣传工作与自身文艺特长相结合创作法治文艺作品,创建了卜家文化大院。
卜显仁前后投入近60万元用于大院建设,自编自演的法治节目,题材均来自当地的真实案例,如群口快板《夸夸村民评理说事点》《祖孙三代反诈骗》等。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普法的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让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随着演出的频繁进行,道具、服装、交通、餐食等各类开支逐渐增多,每次演出前,卜显仁和妻子都要精打细算。尽管生活常常入不敷出,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普法信念。
2023年,卜显仁以及卜家大院文艺演职人员被朝阳市司法局纳入“朝阳市法治文化轻骑兵”队伍,成立了卜家大院普法分队。同年,卜显仁通过培训及考核,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
自普法分队成立以来,已组织开展普法演出50余场,卜显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曾经荣获“辽宁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的卜显仁在“老本行”的基础上,努力将普法宣传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乡村法治环境。
去年,卜显仁在卜家大院设立了个人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纠纷300余起。
此外,在卜显仁的带动下,一批批具备法律常识、愿意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村民都被培养成为“法律明白人”。目前,在“法律明白人”队伍的影响下,当地村民的矛盾纠纷少了,和谐相处、遵纪守法意识强了。
“‘法律明白人’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会继续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法治的种子在村子里落地生根。”卜显仁坚信,只有让法律走进人心,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和谐与安宁。
邵洪波:老战士带出法治宣传队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丁国锋
身姿挺拔、走路带风、目光如炬——在人群中,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法律明白人”、“夕阳红”法治宣传队队长邵洪波很容易被一眼认出来。
现年76岁,度过22年军中岁月的邵洪波带领以区各部门为主的离岗和退休老同志组建了“夕阳红”法治宣传队,赴农村、到校园、奔企业,已为90余万人次的农村干群、校园师生、企业员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等200余起,教育转化了120余名不思进取或有劣迹的未成年人。
邵洪波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概括了自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方法。他坚持“走到哪里,就把法治宣传带到哪里”,盐都区44所中小学内遍布着邵洪波的脚印。他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为众多孩子的成长点亮法治引路灯。
邵洪波说:“作为‘法律明白人’,仅有帮助群众化解纠纷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讲情,更应该说法,司法局把我培养成‘法律明白人’,我要带动更多的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前不久,刘某夫妇因征地拆迁分得两套90平方米的安置房,儿子儿媳要求将这两套安置房归到他们名下,但刘某夫妇因儿子儿媳对他们不好,不愿将安置房分给他们。为此,儿子儿媳与刘某夫妇争吵不断。邵洪波得知该起纠纷后,便上门调解,与双方多番沟通疏导,结合实际普及法律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刘某夫妇的儿子儿媳诚恳地向老人道歉,表示今后会尽到赡养义务,刘某夫妇也对房屋重新做了分配。刘某的家庭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邵洪波作为“法律明白人”经常为社区矫正对象开设法治讲座、举办道德讲堂,帮助矫正对象按期解矫,顺利融入社会。
周某某因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退出违法所得和赔偿造成的水生物资源的相应损失。在第一次帮教时,邵洪波让周某某谈认识,他直言想不通:“我爷爷、父亲几代人都在这条河里捕捞螺蛳、蚬子没有违法,怎么到我捕捞就违法判刑了?”
邵洪波于是问他:“捕捞方法是否一样?当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现在是否一样?当时的生态要求和现在是否一样?”
一问一比较,周某某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原来的情绪、心态、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邵洪波的进一步普法,周某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错在哪里,表示一定好好接受矫正。
“只要身体尚可,且组织需要,我将继续坚守在普法战线的前沿阵地,为助推盐都区法治社会建设奉献余热,续写忠诚!”奋斗至今,邵洪波始终豪情满怀。
李丽芳:扎根基层听民声解民忧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洁 唐荣
“你把我家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心负责来处理,可能在你眼里只是工作,但为我全家都带来了希望。”2023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明月社区收到了一封感谢信,农民工王某在信中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他对“法律明白人”李丽芳诚挚的谢意。
原来,王某的儿子因医院出具的诊断结果多次在求职中遭受歧视。王某坚信儿子的病是医院误诊,并多次与医院交涉,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公正合理的解释,但医院坚持诊断结果无误。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医患关系极度紧张。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丽芳迎难而上,一方面主动与王某深入沟通,耐心倾听他的疑虑和不满,另一方面积极与医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做出诊断的依据和过程。她还联手社区“结对子”法律顾问分析案情,针对涉及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
在李丽芳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协调下,医院最终同意组织专家会诊,对王某儿子的病情进行了重新评估。根据会诊和评估意见,李丽芳等提出了一个令王某和医院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保障了患者合法权益,也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自2012年参加基层法治工作以来,婚姻家庭矛盾、物业邻里纠纷、医患纠纷……李丽芳遇到过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作为“法律明白人”,她在一次次“灭火”中,总结出“以心入法”的独家经验——始终以真诚之心面对每一位当事人,既依法析理,又以情动人。
经年累月的社区工作让李丽芳深刻意识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大型城市易发多发的群体性劳资纠纷、老旧小区历史遗留问题等矛盾纠纷,她坚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与社区同事结对讨论,时常下班后还会针对遇到的问题开展复盘“头脑风暴”。为能更好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群众身边的“暖心话”,她还常同律师进行业务交流,并积极参加省、市、区普法办举办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李丽芳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借助社区“幸福议事厅”机制,邀请社区“两委”成员及居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倾听大家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看法,向居民收集“金点子”,结合居民需求开展精准普法——在影院组织开展普法主题的公益观影活动,并进行法律知识问答;每周六开展党员服务集市,摆摊“问诊”法律问题等。
“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基层,听民声、集民情、汇民意、解民忧,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当好特区‘法律明白人’,办实特区‘法律明白事’。”李丽芳说。
王有光:醇厚咖啡香中的普法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邢东伟
“坐,不急,先喝杯咖啡!”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乡村调解咖啡屋,一间南洋风草亭下,桥北村“法律明白人”王有光端来热乎乎的兴隆咖啡,邀请村民朱某与施工方老板关某坐下来,一起喝喝咖啡,有事慢慢说。
在醇厚的咖啡香中,双方当事人将事情的起因经过一一道来。原来,前不久在桥北村村委会附近的一条主干道上进行了一次道路施工。由于施工现场标识不够明显,加之部分路段夜间照明不足,导致一起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朱某驾驶的电动摩托车与施工路段的水管发生碰撞,造成朱某受伤、电动摩托车损坏。事后,朱某与施工方就赔偿问题产生分歧,争执不下。
在全面了解了双方诉求后,王有光在法、理、情之间把握尺度,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由施工方支付朱某5000元赔偿款,用于误工费、营养费及修车费等开支。同时,施工方还需承担朱某因事故产生的医疗费用。王有光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出发,阐释道路交通安全、侵权责任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双方在事故中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从情感角度劝说双方,换位思考、互相谅解、以和为贵。
经过王有光一番耐心、细致的普法,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共识,签订了调解协议。朱某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在事故中得到了应有的赔偿;而施工方也表示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将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以上一幕,是王有光通过和声细语式说情、秉公任直式讲理、析精剖微式释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工作缩影。
桥北村是南桥镇的一个黎族村庄,咖啡文化较为流行。该村着力挖掘兴隆咖啡文化特色,将咖啡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把咖啡店打造成村民自治议事场所——“咖啡议事厅”,配套制定村规民约和议事规则。
咖啡的“香味”化解了对抗的“火药味”,一桩桩一件件基层矛盾纠纷被化于无形之中。据了解,自“咖啡议事厅”建成之后,桥北村民事纠纷案件调解的成功率高达100%,民事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在王有光的积极推动下,桥北村还建设了咖啡文化和法律知识相融合的文化长廊,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使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没有什么矛盾是一杯兴隆咖啡解决不了的。”王有光说。“有甜度的咖啡”促成“有温度的调解”,小小“咖啡议事厅”奏出了基层社会的“和谐曲”。
冯文静:创建群众身边的“说法会客厅”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马利民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龙村,民房墙上、宣传栏上随处可见法律宣传标语;村内建有法治广场、法律之家……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已逐渐融入安龙村群众生活。
作为中国小微盆景发源地之一,这里的群众家家户户种植小微盆景,年产量上万盆,产值近亿元,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冯文静便是其中一员,她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在小微盆景产业上发光发热。与此同时,她也立足自己法学专业的优势,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
“回到安龙村,希望能把家乡的盆景宣传出去,并结合我的专业为家乡做点事情。”提起自己“法律明白人”的身份,冯文静充满自豪。她在盆景集市旁打造了“翁缙小院”。这个小院不仅是小微盆景产业业务往来的所在地,也是冯文静创建的“说法会客厅”。
每逢盆景集市日,“翁缙小院”就成了集市的法务支持点。冯文静和其他“法律明白人”就近为从事盆景产业的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
村里做小微盆景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很少签合同,有时会遇到催款纠纷。冯文静告诉村民,微信聊天记录也可以作为诉讼证据,成功帮助村民追回货款。
“大事小事,只要跟法律相关我们都想先请教下‘法律明白人’,问了他们,再看看自己占不占理,是协商解决还是到法院起诉。”“有矛盾纠纷,冯文静或其他‘法律明白人’也会在小院内给大家做调解,其他村民也会前来帮忙。一场对话下来,邻里关系也缓和了。”……村民对此赞赏有加。
“历经三年多的‘法律明白人’工作,乡亲们都亲切地称我为‘法治村长’,这份认可让我的选择更坚定了。”冯文静说,把“翁缙小院”作为“说事点”,架起了为村民提供法律知识、法律服务的桥梁。
因为信任冯文静,除了小微盆景产业方面,现在村民遇到婚姻家庭问题、民事纠纷等也喜欢找她咨询了解情况。
在冯文静的不懈努力下,当地群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更多了,“法律明白人”协助村委会处理的法律事务大到项目招商引资、小到邻里纠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在冯文静的带动下,安龙村“法律明白人”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从2021年刚招募时的“要我明白”,到如今的“我要明白”,村民们报名热情高涨。如今,安龙村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已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了18人。
何英:易地搬迁小区遍吹“法治新风”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王家梁
贵州省铜仁市,地处武陵山脉,千山万岭。脱贫攻坚前,峰峦叠嶂的自然奇景下,是生产资料十分贫瘠的冰冷现实。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搬迁,或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最优出路。位于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的旺家社区,是当地规模最大的跨区域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个县的困难群众4000多户1.7万余人。
从大山迁入城市,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旺家社区这个曾经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如今已成为遍吹“法治新风”的和美社区典范。这离不开“法律明白人”何英的辛勤付出。
何英,旺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同时也是社区的“法律明白人”。她播下法治的“种子”,群众亲切地称呼她“英姐”。
“现在我知道了,喝酒后开摩托车出门也是酒驾。”
“如果不是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法治宣传活动,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高空抛物。”
“有次接到陌生电话,说我有一笔钱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才能领取,英姐经常给我们讲,不要向陌生人提供的银行账号内汇款、转账,我就没上当。”
上述声音,是何英开展法治宣传工作以来,来自搬迁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何英深知,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规则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她制定普法计划,明确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全方位增强搬迁群众的规则和法治意识。
一周一次入户走访,一周一次普法宣传、一周一次红色电影、一周一次法治文艺活动,这些是何英在社区定期组织开展的活动。她和社区270名“法律明白人”分别融入12个居民网格中,详细搜集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和薄弱环节信息,尽力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从‘村民’到‘市民’的各种不适应,我太能理解,因为我自己就是搬迁群众,是他们中的一员。既然组织把这份工作交给了我,我必须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何英说。
何英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重点学习婚姻家庭、继承、赡养、劳动关系等相关法律知识。她邀请派出所、司法所干警和执业律师定期到社区授课,利用各种会议组织群众学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
如今,在何英的带领下,法治的“种子”已种在旺家社区搬迁群众的心里,依法办事的理念开始深入到每一位大山迁来的群众心中。
董建新:“板凳会”上讲法律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洁 赵志锋
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今天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大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美。
谁也想不到,这个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小山村,十年前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董建新是元古堆村的村党总支书记、村里的第一批“法律明白人”。多年来,董建新凭着对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热情,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宣讲、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认真践行“法律明白人”职责使命,助力绘就乡风文明、邻里和睦、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图景。
今年4月,龙某气冲冲地走进村委会,称邻居郭某占了他的土地,要求村里对此进行处理。
董建新先耐心安抚龙某,缓解了他的冲动情绪,后经多方走访打听,了解到龙某与郭某在一次聚餐聊天中因言语不和产生矛盾,土地纠纷只是个人关系僵化后衍生出的新矛盾。
董建新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除了要向双方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供于法有据的解决方案外,还要做好沟通工作、化解心结,架起情感上的“连心桥”。
他多次前往龙某与郭某家中进行面对面沟通,采用“情、理、法”结合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
在董建新的耐心劝导下,两家人最终达成一致,握手言和,并在众人见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
除了化解矛盾纠纷,董建新还抓住一切机会为群众讲解法律政策。元古堆村有部分林区,为防止村民在不知情的情形下猎杀原麝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董建新在日常上门排查矛盾纠纷时,会向村民重点介绍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法律规定和相关案例,增强其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农忙时分,董建新在田间地头给村民们谈谈新政策,让群众及时了解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新规;农闲时节,他就把村民们聚在一起开展法治宣讲,从民法典解读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通过一场场“院落会”“板凳会”,让村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法律知识和政策规定。
“小董,怎么什么事都有你参与?我说要提意见,你来找我登记,我想咨询政策法规,你拿本小册子来给我讲解,我们组上邻里之间有矛盾,又是你过来调解。”村里的李大爷有次不解地问道。
董建新笑着说:“因为我是咱们村的‘法律明白人’,收集社情民意、讲解政策法律、化解矛盾纠纷都是我的职责所在。我最大的工作成果就是能帮助乡亲们用法律知识武装头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好习惯。”
赵耐香:让群众呼声变为满意掌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洋 申东
自2003年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工作后,赵耐香经常忙碌在为民服务第一线,坚持依法依规、用心用情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把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好,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2023年,为引导社区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其法治观念,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耐香主动学法用法,当上了社区的“法律明白人”,以满腔的热忱与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增强社区群众的法律素养,推动构建和美法治社区。
一年来,赵耐香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员作用,结合实际,深入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55次,以生动的实例分享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案释法,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赵耐香在参与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时,将社区服务、纠纷化解与法治宣传教育相融合,不断优化当地基层治理路径。
今年2月,赵耐香在一小区调解一起抢占充电停车位的矛盾纠纷时发现,该小区很多业主与邻居、物业公司间存在类似的矛盾纠纷。在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后,她立即联系网格员、小区物业公司总经理一起协商处理,商定将小区内的一处废弃场地进行停车场改造。
4个月后,经改造,该小区新增停车位30个,新增新能源充电桩10个,业主因抢车位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大减少;新增小型电动车充电点位9组,从根本上解决了业主充电难的问题,“飞线”充电现象基本消失,社区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邻里关系也因此变得比以前更加融洽。
“我们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想办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并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赵耐香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社区还就“飞线充电”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以案说法,讲明危害,详解法律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了辖区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听了赵主任的普法课,现在给电动车充电的‘飞线’没有了,大家都开始有序停车、规范充电,回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家住该小区的王大爷露出满意的笑容。
今年以来,赵耐香调解邻里矛盾5起,小区物业矛盾2起,老旧小区改造矛盾1起。
赵耐香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律明白人”的责任与担当,倾听群众声音,回应群众需求,将群众呼声变为满意掌声,为推动长城花园社区成为人人称道的幸福家园、法治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