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快板、小品、戏曲轮番上阵,诗朗诵、情景剧、表演唱依次登场……4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文艺汇演在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香山社区拉开帷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活动现场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法治+文艺”的创新形式,让法律意识与安全理念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像空气一样,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身边。”香山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现场观众的心声。
这是江西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构建多维普法矩阵的一个缩影。
“八五”普法以来,江西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定位,创新打造“做法律明白人 办法律明白事”“非遗+普法”“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等一批特色品牌,让法治种子播撒在赣鄱大地,全民法治素养和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
“今天不把别的说,‘法律明白人’做宣传……”在安远县凤山乡,时常能听到这样清脆悦耳、节奏明快的快板声。
凤山乡“法律明白人”何世英喜爱快板,他将宪法、民法典等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其中,创作出一系列朗朗上口、寓教于乐的法治快板节目。“村民不但爱听,还能听懂,时不时也能唱上两句,让法律知识入脑又入心。”何世英说。
在赣鄱大地,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法律法规“宣传员”,又是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传递员”,同时还是法治活动“组织员”、法治创建“监督员”和法律援助“引导员”,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法律明白人”。
“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是江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精准普法、建设法治江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西不断擦亮“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这块“金字招牌”,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从“以育为主”向“以用为主”转变。
为增强“法律明白人”能力,江西率先推行“1名村(居、企业)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创建省级“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基地,聚焦物业纠纷、电信诈骗、厚葬薄养等常见多发问题,引导“法律明白人”投身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推动全社会形成“处处都有法律明白人 人人都办法律明白事”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全省85.17万名“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325.1万件次,化解矛盾纠纷46.3万件次,参与社会事务54.8万件次,引导法律服务72.2万件次。
非遗激发法治宣传新活力
当法治遇上非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年9月,“巾帼普法乡村行——法治文化进乡村”活动在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古村举行。
走进活动现场,一股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景德镇依托陶瓷文化、茶文化、古戏台资源等推出的法治文艺作品让人流连忘返;九江的彭泽竹编、共青羽毛画和瑞昌剪纸历史悠久,工匠们的巧手编制出一张张“巾帼普法”新画卷;鹰潭手艺人将铜雕工艺和法治创意相融合,精雕细刻出“婚书”“诚信赢天下”等表达婚姻、诚信及廉政法治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近年来,江西不断创新普法形式,积极创作和推出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江西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吴永春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例如,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将法治元素与萍乡春锣、兴国山歌、遂川山歌、永新小鼓、弋阳腔、采茶戏、锄山鼓等民间文艺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彩礼》《婆母同村》《法治乐安百业旺》等一批具有赣鄱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以及《民法典“挖呀挖”》《网信小剧场之反诈防范》《生死抉择》《那道门》等一批独具魅力的赣鄱方言普法短视频。
“‘非遗+普法’宣传方式不仅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保护、创作和推广,更增加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性、趣味性。”吴永春说,它将法治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赣鄱大地的一抹“幸福底色”。
运用好红色法治文化资源
一本高大庄严的“宪法书”,矗立在井冈山市葛田乡古田村尊法宣誓广场中央——鲜艳的中国红、橙黄的尊法鼎、庄重的宣誓词,让这个红色乡村充满浓郁的法治氛围。
不远处,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一座座统一装饰的民宿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而成的红色驿站、村史馆、红色书屋点缀其中,构成了古田村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红色,是江西最鲜明的底色。江西依托全省近3000处革命旧址、35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矩阵(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一批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和省级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让红色法治文化立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不仅如此,江西还着力加强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谷雨时节,春意阑珊。走进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画卷跃然眼前,驻足游玩的游客很难想象,这里曾被贴上“乱”的标签。
如何实现由“乱”到“治”?李坑村从千年古训中汲取智慧,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巧妙融合,把《朱子家训》与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通过“立家训、晒家风、家训挂厅堂”等乡村治理活动,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如今,漫步李坑村法治文化广场,“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朱子箴言已化作每户墙上的“微家训”,与“德法讲堂”的法治标语相映成趣,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