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畅通纠纷化解渠道

成都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1-01-19 20:29
分享到 打印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2020年4月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在人民调解“一体化”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清思路、拓宽案源、拓展资源,率先在邛崃、彭州等地开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打造“一体化”改革2.0版,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多元的“一站式”纠纷调解服务。

  整合资源协调联动畅通渠道

  “我们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县、街两级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通过统筹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司法行政工作资源,实行统一指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实现案件全程记录、实时跟踪。并建立线上智能管理系统,推动矛盾纠纷在线受理、登记、调处、统计和研判分析,实现纠纷信息网上传输、案情自动分析评级、动态分析研判、调解文书网上生成、调解档案网上保存、调解过程网上监督。”成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及时掌握全市各领域矛盾纠纷状况,成都市司法局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诉调、访调、公调等协作机制和部门调解工作室,畅通纠纷案件移送接收和分流化解渠道。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居中总管,协调处置各类重大纠纷,镇(街)中心调处辖区疑难复杂纠纷,部门调解室调处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村(社区)调委会调处初信初访和一般性纠纷,全面推进纠纷案件的繁简分流和分类处置,实现群众需求全响应。

  此外,成都市还开通纠纷案件速调速审和赋强执行绿色通道,法院在立案登记前,征得当事人同意,将案件委托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立即开庭审理,将纠纷尽快审结。对达成调解协议却未及时履行的纠纷,引导双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支付令保护和赋强公证,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固化调解工作成果,提升纠纷案件处置效率。

  “工作派单”助推矛盾纠纷化解

  2020年5月22日,邛崃市民李某军生病出院后,其大女儿李某玉因家庭纠纷不愿父亲回家居住,二女儿李某红得知情况后找到邛崃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希望能够帮助解决。

  了解这起家庭纠纷的来龙去脉后,邛崃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工作派单”的方式,将此案指派给了该市临邛街道蜚虹社区先行调解。

  经过蜚虹社区党委书记、人民调解员赵青梅几天的“背靠背”调解,横亘在李某军和李某玉父女间的心结被顺利化解,并就老人赡养及财产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协议签订并得到司法确认后,调解工作得到李某军的亲戚朋友的一致认可。

  “工作派单制”是邛崃市司法局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中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工作派单制”是指对疑难复杂、重大社会矛盾纠纷由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通过“工作派单”指派给相应的单位办理。乡镇(街道)和部门对需要其他单位配合调解的矛盾纠纷,按照“你吹哨我响应”“我吹哨你响应”的原则,通过“工作派单”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调解。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邛崃市还建立了市级人民调解员专家库、行政调解员专家库、政法调解员专家库、律师调解员专家库。同时,动员“五老+1”“两代表一委员”、新乡贤等社会力量建立乡镇(街道)调解专家库和村(社区)人民调解员专家库,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试点期间,邛崃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总量为1500余件,同比上升率500%。其中,人民调解化解654件,公调对接化解460件,访调对接化解340件,行政调解化解46件。906件历史遗留纠纷已成功调解730件,结案率超过了80%。

  组建专班参与矛盾多元化解

  彭州市司法局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起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并抽调15人组建专班从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而在镇(街道),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依托“大联动·微治理”“天网工程”等信息系统,彭州市建立健全问题受理、联动调处、日常巡查、分析研判机制,一体化运行镇(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镇(街道)信访联席会议、民生服务中心,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

  彭州市司法局建立全链条处置制度,通过前端预警、中端派送,对矛盾纠纷隐患实行全流程分流督办、全过程动态跟进、全方位分层处置,3天定方案,15至45天通力化解,化解案件及时反馈销账,中心回访问效,实现全链条闭合处置。构建“专班+专家”调解模式,成立由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牵头抓总的工作专班,依托全市6家律师事务所建立6个固定小组,对口联系指导包片镇(街道)并协调相关市级部门开展工作。

  试点期间,彭州市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979件,调解成功974件,调解成功率达99.5%,成功化解了涉及户数逾百的“大唐牡丹园土地租金风波”、僵持近一年的“铺面装修纠纷”、损毁3辆车的“熊小孩烧车案”等重大疑难案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