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余林:从群众最关心的角度解纠纷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07 15:50
分享到 打印

   

  图① 余林(右三)深入村寨调解矛盾纠纷。

   

  图② 余林在工作室研究案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法治日报通讯员 姜光鑫

  法治日报通讯员 汤育北 摄

  在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有这样一个人民调解员,20年如一日坚守调解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把调解工作当成工作生活的一切。他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件,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最基层”,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名叫余林。

  代课教师成为调解员

  余林出生于1965年2月,是竹园镇土生土长的村民,今年57岁的他,看上去精神饱满,衣着整洁,仪态端庄,佩戴在胸前的人民调解徽章格外显眼。

  龙潭村委会位于竹园镇北部,多年前,村民因土地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度成为弥勒市的上访村。2002年1月2日,在龙潭小学当代课教师的余林临危受命,担任龙潭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弥勒市司法局副局长陈明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上任之初,既没有调解经验,也无人指导,余林凭借自己早年参加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完法律专业专科和本科全部教材的经验,边学边调。他还买了一些调解方面的书,每天深夜挑灯苦读。为了更好开展工作,余林走遍龙潭村各小组熟悉情况,宣传法治知识,跟上访户交心谈心。

  “一年下来,他跑了上百个纠纷现场,搞了数十场法治宣传,整整跑坏了两双鞋,成功化解了94起各类纠纷。”竹园镇镇长刘秋敏介绍,这其中,余林调解的一起老人赡养纠纷案让他印象深刻。

  龙潭村一小组村民83岁的老人白存仙(化名),老伴去世多年,5个儿子和1个女儿你推我我推你,对老人不管不问,老人住的一间破草屋倒塌后,只能在外流浪,一个人背着锅向别人讨米过生活,晚上住在破庙里。

  余林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破庙,找到了饥寒交迫的老人,看到余林后,老人老泪纵横,哭着说:“法官,救救我。”余林含着泪表示要送她回家,老人说,我暂时不回去,等解决好了再回去。

  当晚,余林便召集白存仙老人的6个子女到村小组办公室进行调解。整整4个小时,才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深夜2点25分,7位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并签了字,白存仙老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回到家中,鸡都叫了,但余林并不感觉疲惫。

  事后,余林在自己撰写的《我的调解故事》中这样写到:“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老人给我下跪求我调解的画面,这个画面产生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我从事调解工作,历经挫折,不改初衷,肩负调解使命。”

  调解纠纷要依法有据

  “调解纠纷依法有据 为民解忧促进和谐”……2019年,余林担任竹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在他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四周墙壁挂满了鲜红的锦旗,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记录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2021年,一名贵州籍的农民工找到余林,请他帮忙调解。原来,这位农民工在弥勒市的一个项目工地做工,工作中伤到了脚,项目方却说是他自己不小心弄伤的,不愿按工伤处理,他在弥勒市举目无亲,后经人介绍才找到了余林。深入了解情况后,余林带着农民工先后三次与项目方对接,最终项目方一次性付给农民工51000元。事后,这位农民工兄弟专程来到余林的办公室,送上一面“金牌调解为民解忧”的锦旗。

  “余林热爱调解,对调解充满激情、充满敬畏,哪怕是一件很小的纠纷,他都十分热心,积极帮助群众解决争议。”刘秋敏说,20年来,每天天不亮或是深更半夜,余林的电话都会不定时地响起,大多是找他调解邻里纠纷的,他从不敢耽误,在龙潭村委会14个村小组,无论哪个小组发生纠纷,他最多15分钟就能跑步赶到。由于接打电话多,他每个月电话费最低200多元,最高的一个月将近400元,移动公司曾多次打电话跟他核实,说他一个农民,每月的话费却居高不下,问他是干吗的,余林自豪地回答,我是一名人民调解员。

  据了解,余林的家庭并不富裕,多年来,他一直任无薪专职调解员。平时,他和妻子李苏映还种着6亩地。下田干活时,只要一来电话,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有时甚至来不及洗一洗腿上的泥巴,就赶赴现场调解,田里的活计,只能出钱请人干,田地每年的收入,除去成本只有1万多元。近几年,竹园镇出台政策,经他调解的纠纷,书面协议每件补助40元,口头协议每件补助20元,他家的经济才宽松了一点。由于调解工作需要,余林还自己花6000元买了一台索尼摄像机,由妻子拍摄了2000余个纠纷调解视频。

  “在20年的调解工作中,因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余林见了不少,也曾多次置身于危险之中。”弥勒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兴武回忆起一个案子。几年前,竹园某村两家人因烟囱的小事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邀约了20多人对峙着。余林接到电话赶到现场,尽量平复双方的情绪。突然,双方人员中有人起哄,开始动手,相互扔砖头,正在人群中调解的余林突感一阵凉风从脸颊划过,原来是一块砖头,只差几厘米就砸中他的头。最后,经过他两次主动上门调解,两家人矛盾才得以化解。

  热爱调解也擅长调解

  “在我解决第3000个纠纷的时候,依旧和解决第一个纠纷一样,全力以赴,对调解充满热情。我热爱调解,也擅长调解,对创造性的调解程序着迷,自创不同风格的调解技巧,为群众做好调解服务是我的追求。”余林自豪地说。

  记者注意到,在余林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摞笔记本和一个小小的记事卡,上面记满了他经手的调解案件和调解进度,如果是没有调解完成的,他就用红笔做标记,密密麻麻的红字,时刻提醒着他。

  “多年来,他从不积压案件纠纷,总是一个一个化解。”陈明说,余林调解跑的次数最多的一个纠纷,是一户人家因为婆媳闹矛盾,他一直放心不下,通过12次亲自登门调解,最终成功化解矛盾。

  余林把纠纷调解当成一门工作艺术,始终走在追求尽善尽美的道路上。2020年5月,余林参加了弥勒市委政法委组织的心理疏导培训班。之后,他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人民调解中,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69件,调解率超过95%,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调解方法,被他定义为“读心式调解法”。陈兴武介绍,通过多年的调解,余林还自创了“调解四步走、一条龙服务法”“庭审式调解法”“自然调解法”等多种调解技巧。

  2002年至今,余林成功化解3000余起各式矛盾纠纷,其中涉及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合同、侵权赔偿、劳动、村务管理、山林土地、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物业、医疗等领域,调解率超过92%。余林还将每一起调解的案件纠纷整理成卷宗,整整100万字之多。

  近年来,余林除了与竹园镇1个社区9个村委会108个村小组干部交流自己的调解经验外,还受邀到弥勒市各乡镇以及红河州各县市讲解调解技巧,将自己20年的调解经验倾囊相授,为人民调解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2016年9月,余林所在的龙潭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市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2018年6月,他获得“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余林被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届任命为弥勒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和特邀调解员。

附件:

责任编辑: 白海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