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以法为尺量公平 以情为梁连民心

商丘201个“五星规范化司法所”构建起“全域调解”网络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23 10:42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红旗

  从“增设停车位该不该收费”的社区琐事到千亩土地流转合同的风险规避,遍布河南省商丘市城乡的201个“五星规范化司法所”,以法为尺量公平,以情为梁连民心,实现调解“小切口”撬动治理“大效能”,绘就了一幅幅司法为民和谐“枫”景。

  “化解矛盾纠纷,关键在基层。司法所就是司法行政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感知社情民意、定分止争的‘前沿哨所’。”6月18日,商丘市司法局负责人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商丘市以“五星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全覆盖为抓手,强力推进业务用房规划、设施配备、功能完善、标识统一、制度健全和服务优化,构建起“全域调解”网络,为群众提供更优更快更暖的法治服务。

织密矛盾化解“一张网”

  一对离异夫妻因孩子探视权争执10年,男方母亲情绪颇为激烈。

  商丘市梁园区平原司法所所长南红梅面对这一“10年探视权”难题,运用“换位思考法”,耐心倾听男方母亲的怨言,引导其理解母子亲情。最终,冰封10年的心门被“情”的暖流叩开,探视权得以实现。

  在梁园区解放街道,司法所与综治中心的标识并肩而立,格外醒目。“小街道要大发展,稳定是基石。司法所与综治中心协同发力,让矛盾化解更高效。”街道党工委书记轩慧丽深有体会。

  解放街道作为市区“北大门”,人流物流密集,治理难度大。街道党工委聚焦“解民困、解民忧、解民争、解民惑”,将司法所建设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支持其与综治中心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调处机制。一支由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社区网格员组成的专业队伍活跃在网格中,常态化排查风险隐患,实现了问题早发现、矛盾早介入、纠纷就地解。

  商丘市委、市政府将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大盘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峰,副市长黄继恒等多次深入基层司法所,实地调研指导,推动工作落细落实。市司法局坚持以“枫桥式司法所”和“星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双轮驱动,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夯实筑牢司法行政基层基础。

线上线下绘就“司法蓝”

  走进民权县绿洲司法所,“老汪说法”直播间里,所长汪保印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

  “群众在哪,普法就到哪。线上直播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汪保印说,他的直播间已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法治“云课堂”。

  线下,“老汪”带领团队更是闲不住。田间地头、村居社区开展法律讲座、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他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解答疑惑、化解纷争。凭借这份执着与专业,汪保印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称号,其所在的司法所也被评为河南省“枫桥式司法所”和“全省二十佳司法所”。

  如今,“司法蓝”已成为商丘城乡一道亮丽而温暖的风景线。2024年以来,商丘市坚持“交通便捷、方便群众”,通过新建、改扩建、置换等多种方式,大幅提升基础保障能力,98个司法所业务用房升级改造,110个所办公面积超200平方米,所均面积从改造前不足150平方米跃升至249.3平方米。统一规范的外观标识下,公共法律服务站宽敞明亮,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窗口有序排列,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治讲堂、法治书屋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政府立法联系点和行政复议服务点也延伸至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基层治理有“法治参谋”

  “司法所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是法治建设的‘参谋助手’,为街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民权县绿洲街道党工委书记程中华对司法所的作用赞不绝口。

  绿洲司法所在参与街道一份千亩土地流转合同审查时发现,涉及农民权益保障和风险分担的关键条款存在法律瑕疵。司法所及时出具详尽法律意见并被完全采纳,成功为地方政府规避了一起潜在的重大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守护了群众利益和集体资产。

  司法所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力量”。为解决基层法治力量薄弱问题,商丘市委多措并举配齐配强司法所队伍。目前,全市司法所工作人员达1394人,所均6.9人,其中法学专业背景占比近25%,实现数量与专业水平双提升。聚焦专业能力培育,建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通过业务培训、工作评查、分析研判等方式找差距、补短板、强素质。市司法局全面推行司法所长列席乡镇(街道)党(工)委会议、政府办公会议制度,使其深度参与重大决策论证、文件起草审核、合同审查等核心环节,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基因。2024年以来,全市司法所累计提供高质量法律意见1360条,审核文件合同423件,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1059件,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法治智囊”。

附件:

责任编辑: 白海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