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记者费权)在浙江浦江,一场从“被动化解纠纷”到“主动护航发展”的变革正悄然推进。近年来,浦江县以民营经济法治建设为抓手,依托郑家坞镇商会创新推出的“实体化运作、集约化整合、专业化建设、规范化引导”“四化”调解法,构建起“商会主导、部门联动、法治护航”的权益保护机制。这一机制不仅高效破解了涉企纠纷的痛点难点,更系统优化了当地营商环境,还入选第六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大会“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协同实践案例”,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
实体化运作:
筑牢“有处调”的基础阵地
“本以为得闹到法院,没想到商会几天就捋顺了!”看着沙场堆积的泥沙被有序清理,郑家坞镇双丰村村民老李难掩激动。
此前,村里沙场因管理疏漏导致泥沙堆积,影响了村民生活,双方争执不下,险些引发冲突。郑家坞镇商会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当天就带着笔录本赶到现场,一边安抚情绪,一边约谈企业负责人,仅用3天就促成企业出资整改的和解协议签订。
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浦江县推进调解实体化运作的生动写照。多年前,郑家坞镇商会就敏锐察觉到企业“纠纷不知找谁解”的困境,率先成立浦江县首个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企业调解工作室,聘请持证专职调解员,让涉企纠纷有了专门的“对接窗口”。在此基础上,该镇联合县法院、司法局、工商联等部门成立浦江县首个涉企纠纷化解中心,24名法律专家和职能部门人员常驻,通过“群众点单”机制提供“订单式”服务,实现“就地发现、就近调处、诉前化解”。
截至目前,该商会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1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172件,涉及资金约3亿元,共计挽回经济损失1.8亿元。这组数据印证了实体化阵地的核心价值——让企业和群众遇到问题“有处可寻、有门可入”,从源头上缩短了纠纷化解的“物理距离”。
集约化整合:
凝聚“调得动”的多方合力
“1.4亿的股权纠纷,五轮调解就搞定了。”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至今对商会的调解效率赞叹不已。
此前,该企业因股权代持引发多方争议,郑家坞镇商会迅速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从调解专家库里抽调法官、律师和资深企业家组成专班,逐家梳理股权关系、逐人讲解法律风险,最终在会议室里达成了和解协议。
这起案件的突破,得益于浦江县构建的调解“资源池”。在实体化阵地基础上,如何让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浦江县司法局、工商联等部门整合资源,组建了由专职调解员、律师、法官、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及资深企业家构成的调解专家库,构建起“专家带头指导,调解网格密布”的体系。无论是复杂的股权纠纷,还是棘手的知识产权争议,都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匹配的解决路径。
近三年,通过这种集约化整合模式,浦江县组织多部门联合调解会5次,化解重大案件3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集约化整合让涉企纠纷化解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底气,确保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更及时的保护。
专业化建设:
锻造“调得好”的过硬队伍
“没想到咱们商会调解员连国际商标法都懂。”某水晶企业老板的感慨,道出了浦江调解队伍的专业实力。
此前,该企业的主打商标在东南亚市场被仿冒,损失近千万元。商会调解团队接案后,不仅快速固定侵权证据,还联动涉外律师解读当地法律条文,最终帮助企业追回600余万元赔偿。
而在另一起锁业专利侵权案中,调解专家库的知识产权律师连夜梳理专利文献,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行政调解,一周内就促使侵权方停止生产并赔偿损失。
这两起案例的背后,是浦江县对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投入。当地建立系统化培训制度,针对调解技能、法律业务开展专项培训,同时以“老带新”模式推动技能传承与能力互补。如今,商会化解一般性矛盾纠纷的时间控制在3日内,重大疑难案件控制在15日内,节约时间成本90%以上,且历年来调解案件无一反复。
专业能力的提升,让浦江企业在面对国内外复杂纠纷时,有了更坚实的“法治后盾”。专业化调解队伍与实体化阵地、集约化资源相互协作,共同提升了涉企纠纷调解的整体效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法治保障。
规范化引导:
构建“少纠纷”的长效机制
“水晶是浦江三大传统产业之一,商会会员企业占行业总数70%以上,若不提前介入,纠纷很可能影响整个行业。”浦江县水晶协会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规范化引导的重要性。
以前,当地水晶企业因互相仿冒款式频繁引发纠纷,某龙头企业一年就陷入12起侵权官司。对此,商会提前介入,设立品牌服务指导工作站提供帮扶,并与浦江县人民法院合作建立共享法庭和涉水晶行业纠纷诉调衔接机制,帮助会员化解企业知识产权纠纷18起。
此外,浦江县还推动“调解服务前移”,排查全行业全领域矛盾,提前处置风险。针对各商会会员企业专利侵权多发的情况,制定《诚信自律公约》;对接企业与部门,出台近二十项团体标准和规范,从源头减少矛盾增量。
规范化引导不仅体现在行业自律上,更延伸到涉企执法领域。今年以来,浦江县创新推行“预约指导+综合查一次”模式,坚持“无事不扰”与“精准服务”并重,执法检查户次同比下降,减少扰企215户次;同时推行“预约式”行政指导服务263家次,组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提供入企评估。
浦江县司法局还联动检察院创新“行政检察+行政执法监督”衔接机制,对8家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建议34条,制发《检察建议书》5份、《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3份,推动涉企执法更规范。
从行业标准制定到执法行为规范,规范化引导实现了从“事后调解”到“事前预防”的转变,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增量。正如当地企业主们的感受:“过去怕检查,现在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