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上海市高境强戒所坚持“五建五探”路径 推进病残专区专队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1-02-10 20:37
分享到 打印

  自承担上海市戒毒局全局病残专区、异物专队任务以来,高境强戒所积极探索专区专队建设新方法,坚持“五建五探”路径,推行“机制+方法+研究”的多层次模式,持续助力专区专队建设走深走实。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物理格局,探索病残人员管理专管化

  根据病残戒毒人员的特征和总体建设的布局,树立以安全为保障的实用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物理格局。在功能区域的设置上,以分级诊疗康复为依据,设立疾病治疗区、身体恢复区、康复巩固区和驻队医务室等功能性房间;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以病房式建设为标准,每个区域各设置4张病床和实时对讲系统,并配备智能床垫、电子定位牌、身体指标监测体检设备及专用储物柜等医疗和生活设备。在收治管理的设立上,立足专区专队建设实际需求,制定《病残专区、吞食异物专队收治管理工作细则》,涵盖日常管理、教育戒治、生活卫生等全面管理标准。同时,落实专管警官联管承包责任制,强化基层基础,合理分配警力,实现警力下沉,确保专区专队运行有实体支撑,有机制保障。

  二、构建网络智能化的诊疗机制,探索戒毒医疗社会化实践

  进一步强化病残戒毒人员诊疗机制建设,既能保障病残戒毒人员合法就医权益,又能达到“小病不出队,治病不出所”管理的目标。在驻队机制上,推行专职医师驻队工作机制,实行驻队医生参与大队分析会,及时跟踪病残戒毒人员疾病动态,实时关注情况发展;在医队联动上,以建设“智能健康小站”为抓手,主动对接所HIS系统开展智能化疾病诊断,及时开展疾病诊疗,形成以戒毒医疗中心为主体,驻队医生参与的“医—队”联动机制;在所内外联动上,发挥区位优势,与虹口区岳阳医院、江湾医院签订医联体建设合作协议,建立远程视频医疗系统,明确分级、分类送诊工作机制,推行社会医院专家固定来所巡诊,不断拓宽多元化医疗资源,助力场所医疗工作社会化实践。

  三、构建靶向化的诊断评估机制,探索符合病残人员特色的评估标准

  针对病残戒毒人员生命体感不高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诊断评估中心为龙头,大队、专业中心、职能科室多方共同参与的联席会商制度,找准病残人员戒治症结,形成“一人一策”的靶向戒治方案;同时,与复旦大学进行院校合作,组织每批次病残戒毒人员开展人体生物样本采集、血压及握力测试等三项基线采集工作,通过汇总教育适应期各项评估流程及内容,探索符合病残戒毒人员戒治特点的诊断评估方法,为后续出具靶向性戒治处方提供依据、夯实基础。

  四、构建针对性的教育矫治目标,探索要素融合矫治方法

  从增强戒治信心的角度出发,先后推出生命意义教育、防复吸心理团训等适合病残人员特点的教育课程,推行心理矫治中心民警送课入队模式,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以年度主题教育为载体,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积极探索“云”帮教新方法,开展远程探访、“云”就业推介会和远程心理辅导,不断坚定其戒治动力。围绕个案化研究,组织民警撰写病残戒毒人员个别教育矫治案例,通过案例借鉴,为民警在处置病残戒毒人员各类事件中提供循证依据。

  五、构建多方法的康复内容,探索特色化康复训练模式

  针对病残戒毒人员身体素质弱、参与康复训练热情低等特点,突出精准化康复目标导向,打造专区专队的康复新亮点。一是着眼康复训练品牌化。以运动戒毒试点为契机,联合上海体育学院、复旦大学,先后开展瑜伽呼吸康复十二法技术实验,运动抑瘾康复项目研究,开创“CUP韵律康复操”“中华功夫扇”等适合老、病、残、弱人员的康复训练项目,擦亮专区专队康复品牌。二是着眼康复项目精细化。积极探索病残戒毒人员康复训练新模式,创新“方寸健身”理念,通过精品康复课程展播、“云”端教学,制定既适合室内狭小空间、又增强健身性的康复项目,将健身性与康复性有机融入到日常戒治中,丰富戒治生活。三是着眼康复研究常态化。秉持开门戒毒的理念,通过引进“外脑”的形式,先后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签订《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基地合作协议》《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实践基地合作协议》《运动戒毒研究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推动病残人员康复训练常态化研究,为提升病残人员康复训练能效、稳步恢复身体机能垒砌新高地。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