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教育戒治好戒毒人员,向社会输送合格公民,是戒毒工作的目标和价值追求。近三年来,温州市黄龙强戒所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努力破解难题,创新打造温州“瓯塑、瓯绣、瓯窑”三大地域文化特色工坊,不断丰富戒治手段,探索提升教育戒治质量的新实践,初步显现戒毒社会效益的新突破,尝试走出一条具有司法行政戒毒辨识度的戒毒新路子。
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破解教育戒治供给侧难题
近三年来,黄龙强戒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认真研究戒毒人员的戒治需求,从场所效益、社会效益、戒治效益等多方面深入调研分析,基于教学性、矫治性、安全性三个方面考虑,陆续引进瓯塑、瓯绣、瓯窑三大温州地域文化载体,不断改进教育戒治供给内容和方式方法。一是具备教学性。“三瓯”作为温州市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和政府支撑,瓯绣工坊主要依托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瓯塑工坊主要依托温州市瓯塑艺术学会,瓯窑工坊主要依托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瓯窑学院,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名师专家定期来所指导、授课。规范严谨的教学组织,确保了工坊的实施质量。二是具备矫治性。通过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激发戒毒人员对传统技艺的全新感知,重燃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爱,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塑人”,实现科学戒毒的目的。瓯绣的黄香雪老师这样评价:“瓯绣是需要人静下心来才能做的,从我教学到现在,学员们不因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就烦躁,无论多难的技术,在接受指导后都能很快掌握,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始终保持沉心静气的状态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我能感受到这些学员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变化。”三是具备安全性。工坊所营造的艺术氛围,进一步陶冶了戒毒人员的情操,文化氛围浓郁,安全系数高。
二、注重戒毒工作成效,破解教育戒治精准化难题
自工坊开展以来,制作作品近400余件,其中瓯绣产出大幅作品20余件,小幅作品80余件;瓯塑产出作品近300件;手工制作瓯窑作品30余件。2020年瓯绣作品《东瓯孤屿》,被司法部戒毒管理局选送澳门展卖。两年来,瓯塑工坊解除隔离戒毒60余人,仅1人复吸,实现了戒毒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由于个体的差异,要实现精准教育戒治难度很大,要达到规模化更是难上加难。为破解这一难题,黄龙强戒所从引进项目到成立工坊,逐步实现“三个变化”,最大范围让尽可能多的戒毒人员参与进来。一是戒毒人员筛选标准从“有”到“无”。从刚开始需要一定美术基础到后来的零基础,从面试择优录取到自愿提出申请即可录取。二是戒毒人员获得感从“无”到“有”。戒毒人员参加工坊常常让家属感到惊喜,以此为话题,拉近了与家属的距离,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形成的作品参加“赠家属”活动,让家里人感受到了眷恋与期待。三是教学形式从“手把手”到“多媒体”转变。刚引进项目主要采取以兴趣小组试点方式开展学徒式教学,指导的人数较为受限,随着成效的逐步显现,不断加大投入,采取多媒体教学,扩大受众面成为可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师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戒毒人员更全方面地了解和学习瓯塑、瓯绣、瓯窑,更加激发内心渴望正常、健康地回归社会的动力。
三、规范长效运行机制,破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场所发展难题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着眼新形势,立足教育戒治主业发挥系统思维,通过特色工坊建立健全“三项长效机制”:一是组建特色康复大队,专门拿出一个大队编制,抽调精干警力,集中资源,建立了区别于常规传统戒毒康复大队的运行机制,形成了《特色康复戒毒工作制度汇编》,确保“三瓯”工坊高质量运行。加强运动处方、家庭治疗、虚拟现实、经颅磁等科学戒毒项目在“三瓯”工坊的实施与运用,打好科学戒毒组合拳。二是“三瓯”工坊项目持续投入,克服模式转变、硬件升级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困难。通过工坊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跨越,使戒毒人员增加一项爱好,习得一门技艺,掌握就业技能。三是形成了综合配套的课程规范体系。与签订协议的科研院校合作,开发适合戒毒场所组织教学的课程,解决“三瓯”技艺传授的细节与要领,同时解决课后作业如何布置、如何练习、如何考核评比,如何帮助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问题,并将康复训练、心理矫治、教育矫正、技能培训等纳入工坊课程规划,融地域文化特色与戒治效果为一体,形成综合配套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经过三年来的有益尝试,“三瓯”工坊化焕发了强劲的生命力,有效促进教育戒治效果的提升,有力推进全国统一基本模式高质量运行。实践证明,这条路不是临时性,也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项可以系统开发的长期计划,可厚植、可复制、可推广。